第四十章:释疑(1/2)

次日清晨,陈邦彦便叩开了启明斋书房的门。

他先向陈子壮郑重行了一礼,才开口说道:“夫子,昨日您所讲的『格物』之论,学生回去反覆思考。林景曦(林承曜字景曦)所说感悟天道、追求中和的境界,確实崇高,也与阳明公『致良知』的境界相合。但您强调精確度量、如实记录,直指虚妄,同样让人佩服。学生大胆请教:这两者,感悟与实证、心境与尺度,该如何统一?比方说我们修身养性、诚意正心,是不是也需要一种『內省的尺度』,才不至於陷入空谈?”

陈子壮眼中露出讚赏之色:“邦彦这个问题,问到了关键,真是善于思考!阳明公说『心即理』、『致良知』,这『良知』本身就可以看作一种『內省的尺度』。但『良知』不是凭空而来,要在做事中磨练印证。『诚意正心』的时候,也要用实证的精神省察自己的言行:这句话、这个行为,是否符合良知?这个念头、这个意图,是否前后一致、合乎道理?这就是『內省的格物』。它同样要求『精確』,不能自欺欺人;要求『记录』,可以学阳明公写省察日记,详细记下自己的过失和思考,反覆查验,以求进步。外在度量万物,內省度量心性,两者並不衝突,都是我阳明心学『求真』的路径。外在实证为內省感悟打下坚实基础,內省感悟为外在认知指引方向,这就是知行互相促进。”

陈邦彦听罢,再次行了一礼,才躡手躡脚地走出去。

稍晚一些,陈子升抱著一叠帐簿和物资清单,面带愁容走进启明斋书房,对陈子壮说:“兄长,格物的道理,我十分认同。但实际事务繁琐,粮食计量用斗、升、石,工料却论斤、件、方,器械种类复杂,各地送来的度量器具也常有差异。该如何將『精確度量、系统记录』的方法,用在这些琐碎事务上,让它们条理清晰,既能提高效率,又能防微杜渐?”

陈子壮接过清单略看了看,指点道:“子升,『格物致用』、『知行合一』,正是用在这样的实务中。首要的是分门別类,统一標准。粮食入库,必须用官府定的標准斗斛统一量度,记录入库时间、种类、数量、经手人画押。出库也一样,详细记录去向、经手人、用途。”

他又拿起一份破损器械的记录,接著说:“器械更是重中之重。凡是入库的刀枪火銃,都要编號造册,记录名称、编號、入库时间、状態,以及领用人、时间、用途、预计归还期限。归还时也要查验记录,看是否完好、有磨损或损坏?如果损坏,原因是什么?这就是將格物方法用在实务中。定期核对帐册和实物,做到帐物一致,那么贪污舞弊自然消除,效率自然提高。”

陈子升恍然大悟,连连点头:“我明白了。確立標准,详细记录,勤於核对,这就是以『知』指导『行』。我这就和司务司的同窗一起研究落实。”

待陈子升离开,外面早有一人静静等候。

“元子?快请进来!”陈子壮见是张家玉,连忙招呼。

张家玉进门,恭敬行礼,仍然站著说:“夫子,学生有个不成熟的想法,请夫子指正!”

陈子壮含笑点头,让他继续说。

张家玉便朗声说道:“先生,格物之法明察秋毫,可以理清帐目、防止弊端、提高效率,学生真心佩服。但学生想,如果大明一县、一府乃至一省的田亩、人口、赋税、物產、仓储,都能像先生所说,用统一標准精確度量,系统记录成册,按时匯总分析,那么胥吏还能从哪里做手脚?积年的弊病岂不迎刃而解?国家调度物资,岂不更有把握?”

他话锋一转,面露忧色:“但这方法若要推行全国,会触动积弊,涉及无数人的利益,阻力必然极大。恐怕非常困难。请夫子指点!”

陈子壮讚嘆道:“元子你已经看到了『统计』与『经世大略』的门道。你所说的阻力,確实像山一样巨大。但这正是强国富民、整顿吏治的真正利器。阳明公讲『知行合一』,將『致良知』推行於天下,也需要这样的实学为基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