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抵达佛山镇(2/2)

骑在马上的陈运忍不住插话,直爽地说:“夫子,学生冒昧说一句!我看那些士绅老爷们也脱不了干係!有如您和邵公这样肯办团练、保境安民的,但更多人只知道躲进高墙大院,海贼来了就缩头,平时却变著法子盘剥佃户。比如沙贝何家,年前强占张家三亩好田,逼得人几乎家破人亡,要不是您出面,惨剧早就发生了。这种行为,岂不是逼人造反?”

陈子壮听了嘆息:“陈运说的,也是实情。士绅乡贤,本应做地方表率。可惜人心各异,很多人『良知』被私慾遮蔽。强取豪夺、欺压乡里,確实跟官府逼民造反没有两样。要想纠正这种风气,必须引导人『致良知』,明白『万物一体之仁』,唉,任重而道远。”

隨著车队前行,景象逐渐变化。

官道两旁不再是荒田,而是挤满了歪斜破烂的窝棚,蓆子烂、木头朽,密密麻麻几乎看不到头。难民拖家带口蜷缩在里面,个个面黄肌瘦,眼神空洞。

然而在这片悽惨背景之下,官道上却另有一番景象:福建龙溪、晋江的商帮满载生铁和铁器,湖广的“楚”字商队运输粮食布匹,乃至北方来的客商,都有鏢师保护、装备精良,穿梭在难民聚集区之间。他们神色警惕,对路边的惨状视若无睹,只求快速通过此地,进入佛山交易。

……

夕阳西下之前,佛山的轮廓终於出现在视野中。

远处可见高大的围墙环绕镇区。这不是朝廷官方修建的,而是本地大族集资建造,用於联防自保。在佛山这里,士绅的威望,有时甚至重於朝廷。

墙內灯火不算密集,但分布有序,房屋连绵隱约可见,墙外却是无边混乱、哀鸿遍野的难民窝棚。

陈子壮放下车帘,对张家玉与陈运说道:“看到了吗?墙內是以铁水奔流、富甲岭南闻名的佛山铁都。墙外却是海寇过后家破人亡、苦苦求生的百姓!”他语气激动,继续说道:“李魁奇肆虐,確实是大灾难。但官府无能,坐视百姓受苦,最终承受痛苦的,还是这些手无寸铁的平民。”

沉默片刻,陈子壮目光深沉地望著远处佛山镇中隱约可见的炉火烟气,忽然长嘆一声:“你们可知,为何我常说『知行合一』不仅是心性功夫,更是经世实学?”

他压低声音,仿佛在对自己也对二人诉说:“阳明公讲『心即理』,说良知自知自觉。但良知若没有依託,没有施展的根基,便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譬如这些难民,你与他们空谈仁义道德,他们飢肠轆轆,如何听得进去?又如那些沦为盗匪的百姓,若非失去了土地、工具这些立身之本,谁又愿意鋌而走险?”

陈运若有所悟,接口道:“夫子的意思是,就像我们团练要有刀枪、粮食一样,百姓也得有赖以生存的根基?”

“正是此理。”陈子壮頷首,选择著这个时代能理解的词汇,“天地万物一体之仁,不能只悬於空中。百姓需要『藉以资生之业』,耕种要有田地和农具,工匠须有炉灶和铁锤,商贾也得有本钱和货物。这些『生业之基』,才是良知能显化於世的依託。”

他继续深入,眼中闪烁著光芒:“教化人心固然重要,但若没有实实在在的『生业之基』作为支撑,道德便是空中楼阁。譬如沙贝,我们兴纺织、办团练,不仅是保境安民,更是要让乡民有织机可操,有粮食可食,有薪餉可拿,这便是给他们扎根的土壤。有了这土壤,人心才能安定,教化才能生根,良知才能发扬。”

张家玉沉思道:“所以老师常说『开源活民』,实则是要为民爭得这些『生业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