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王参议(2/2)

“其他人,都听好了!玖儿,你留在客栈,一步也不准离开!看好咱们的行李,不管谁问起来,只说我们出去访友了。陈贵、陈采、陈江、陈海、陈满,你们五个,给我老老实实待在客栈后院,帮方掌柜干活,不准踏出客栈大门半步!更不准去街上閒逛、惹是生非,京城这地方,水深不见底,一步走错,可能就万劫不復。都听明白没有?”

“明白了,福伯!”眾人齐声答应。

陈福这才转向陈庆,语气缓和了些:“明天见王大人,只谈风土人情,只说农桑耕种。南海气候怎么样?今年收成如何?沙贝村、琼林书院,教孩子们认了哪些字?学了哪些算数?田里用了什么新方法?养蚕织布有没有什么改进?这些,挑你知道的、实实在在的情况,多说,说详细些没关係!”

他盯著陈庆的眼睛,加重了语气:“记住!王大人不问,绝对不准主动提半个字关於『信』的事,更不准胡乱议论朝廷政事,一句都不行。多看,多听,少说,管好你的眼睛,管好你的嘴。如果王大人问起老爷,也只说老爷身体康健,在乡下专心兴办教育、鼓励农耕。其他的,一概说不知道!听清楚没有?”

陈庆只觉得肩膀上的担子沉甸甸的,用力点头:“福伯放心,庆儿记住了,只讲农桑这些实在的学问,绝不多说半句不该说的!”

“好!”陈福眼中闪过一丝讚许,“去,把那两篓最好的檳榔,还有那包上好的胡椒,仔细包好,明天带上。”

通政司衙门东边的廨房里,陈设简单,一张桌子,几把椅子,一个书架。

王应华穿著青色的常服,没戴乌纱帽,坐在书案后面,面容清瘦,目光平和,自有一股沉稳端庄的气度。那位张管事侍立在他身后。

陈福带著陈庆,一进门就躬身行大礼。

“草民陈福(陈庆),拜见王大人!”

“不必多礼,坐下说话。”王应华声音温和。

两人道了谢,在下首的椅子上小心地坐了半个屁股。

陈庆紧张得手心冒汗,眼睛看著自己的鼻尖,不敢乱瞟。

“李老说,你是陈公府上得力的管事?”王应华看向陈福。

“回大人话,小人承蒙老爷不嫌弃,在府里伺候多年了。”陈福恭敬回答,顺势不著痕跡地赞道,“老爷常教导我们,做人做事要像王大人这般,既要心繫家国大事,也要体察民间细微,才是真正的读书人本色。”

“嗯。”王应华微微頷首,似乎並未在意,转而问道,“陈公身体还好吗?岭南气候湿热,比不上京城乾爽。”

“托大人的福,老爷身体还算硬朗。多谢大人掛念。”陈福回答完,又自然地补充,“老爷在乡间,也常提起王大人在任上体恤民情、务实肯乾的作风,说如今像您这样既清正又通达下情的官员,实在难得。”

“哦?”王应华不置可否,话锋很自然地一转,“听说陈公在乡里,不遗余力地兴办书院,推广实用的学问?不知道这书院,都教些什么?乡民们的子弟,愿意来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