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甲乙丙丁四等(2/2)

阿水小心地把滚印放进炭火盆上架著的小铁锅里,锅里是半融的朱红色硬脂。不一会儿,脂块完全化开,滚印的刻痕沾满了红脂。

林婶使了个眼色。

阿水屏住呼吸,用钳子夹起滚印,在旁边备好的湿布上飞快地擦去多余的脂块,只留下刻痕里饱满的红印。然后他走到布匹一端,看准位置,手腕稳稳地向下一按。

“啪嗒。”

一声清脆的轻响。

滚印提起,布匹洁白的边缘上,清晰地印上了一个长约三寸的朱红印记。鲜亮的“琼林”二字居中,云纹环绕,旁边还有双雁齐飞的图案,端正又醒目。

几乎同时,另一个学徒阿兰拿起一张裁剪好的硬纸片。纸片只有两指宽、一寸长,特意做成北雁南飞的形状,小巧別致。

她跟著纺织坊附属蒙学老师认过几个字,这时用细毛笔蘸了墨,在雁形的“头颈”处工整地写上“甲等”,在“身躯”处写上“沙贝工坊”,在“雁尾”处写上“崇禎二年八月初三”。

那位教字的老师看起来就是个书生,当初她请教时,对方难得地没有不耐烦,只是喃喃自语著:“夫子深谋远虑,让人识字,方能教化百姓啊。”

写完,她取过一根细红线,穿过纸片上的小孔,仔细地把这片轻盈的“雁牌”系在刚刚盖好印的布匹一角。

理事何伯停下手中检查另一匹布的活儿,和王金声等几个纺织坊的骨干都围了过来,目光都落在这匹完整走完所有流程的“琼林素雪布”上。

“好布。”何伯终於开口,“这应该是第三百匹了。”

……

琼林商会的总会设在沙贝村中央一座三进大宅里,这里原是陈氏宗族议事的地方,现在收拾出来做了商会总部。

陈善长的书房在左厢房,宽敞明亮,书架上堆满了书卷。陈顺恭敬地站在书案前,不敢有丝毫怠慢。

他现在是商会的“销售与贸易分会理事”。原本只是家族在县城布庄的掌柜,能升到这个位置,多亏了他联繫顺德族亲提供纺织原料的功劳。后来销售与贸易分会成立,陈善长就推荐了他,陈子壮老爷也只是简单看了看就同意了。

陈善长坐在宽大的黄梨木圈椅里,面前摊开几张信笺,上面是陈子壮的笔跡。

信笺抬头写著五个字:“素雪布销售方略”。

“顺子,”陈善长抬起头,“坐。”

陈顺依言在靠墙的方凳上坐了半个屁股。

陈善长拿起那几张纸:“老爷定的这份方略,字字都是金玉良言。你现在管著销售,这就是铁打的规矩,半点都不能出错。”

他用手指点著纸上清晰的条目:

“甲等布,要细密如缎,一丝一线都挑不出毛病。专供城里的大户人家、官员府上的女眷,还有琼林书院和咱们沙贝村学堂自己用。这是咱们的脸面,是招牌。”

他的手指移到下一行:“乙等布,匀实耐用。价格適中,是好料子,殷实人家日常穿衣、县学的生员、乡间的私塾,做衣服做被面,最是实惠。这一档要牢牢抓住。”

再往下:“丙等布,厚实便宜,织得密实耐磨,就是没那么细软。卖给谁?集市上的百姓,城里码头干活的劳力,乡里手头不太宽裕的,图的就是结实耐穿,价钱公道。”

最后一点:“丁等布,难免有些线头疙瘩、顏色稍微不均匀,但绝没有破洞瑕疵,能用,价格放到最低,主要走乡下的杂货铺子,让最穷苦的人家,也能扯上几尺布,做件褂子,补个衣裳。”

陈善长目光炯炯,紧紧盯著陈顺:“听明白了吗?甲、乙、丙、丁,四个等级清清楚楚!该去哪里的货,就放到哪里卖,绝不能用丙等布冒充乙等,更不许把丁等布混进城里的绸缎庄,要是砸了『琼林』这块招牌,你我都担待不起。”

他放下信笺,语气缓和了些:“铺货的事,就全权交给你了。手下的人,各条线上的铺子、货郎,都要管好,严格按照老爷定的方略来。”

陈顺知道这是对自己的考验,他郑重地点头:“善长叔放心,顺子明白,一定严格按照老爷的方略来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