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先礼后兵,娄师德第一(2/2)

“好好做事,就是对我的最好感谢。”

李象笑著將他们夫妻扶起。

隨即询问,他什么时候上任雍州司马。

“吏部表示雍州司马空缺已久,要求儘快上任。”

“门下省那边事少,有人可以代替我,我想后天就上任..::..皇长孙以为呢?”

於慎言说到最后,又补充了一句,以对李象表示尊重。

“你决定就行,上任后有件事要你去做。”

李象移步书房,顺便喊上薛仁贵。

“皇孙请吩咐。”

於慎言直言道。

他已经有做李象牛马的觉悟。

“之前齐王造反,我收缴了一批利刃,雍州府里应该有记载。”

“你看看数量上是怎么记载,是否结案等等,再物色一两家铁匠铺帮我融了他们改造新的利刃。”

李象道。

那些利刃挺好的,既可以当做匕首一样方便隱藏,又可以当作是箭一样扔去刺人,应该是属於暗器类。

但给府上还没有武器的护卫佩带使用,就显得有些小气,回炉重造是最好的。

“皇孙放心,上任第一件事我就办它。”

於慎言郑重点头。

小事而已,没有任何风险。

“这位是薛仁贵,你认识一下。”

李象点点头,指向一旁的薛仁贵。

薛仁贵入住李象府后,当差的时候当差,放衙的时候管理府里的护卫。

府上的护卫一开始確实相互不爽,偶尔出现些爭端,但在薛仁贵来了之后就彻底好转。

强者为尊,不服就打到你服。

“薛兄。”

於慎言不敢托大,郑重向薛仁贵叉手礼。

哪怕是看出薛仁贵身份一般,那也得给予足够的尊重,毕竟是李象亲自介绍。

“不敢,不敢,拜见於大人。”

薛仁贵嚇了一跳,隨即又激动得热泪盈眶。

皇长孙待他真如己出一般。

义父在上!

隨后,李象让他们两人认识。

两天后,有关雍州市令的考试正式开始。

李象閒著无聊,就陪同娄师德去看一看什么情况。

但在娄师德看来,李象亲临是给他撑腰,感动得要哭了。

“好好加油,你肯定能行。”

李象不知他怎么了,拍了拍他肩膀安慰道。

“您放心!”

娄师德重重点头。

若是这种情况下还输给別人,直接跳河得了。

崔敦礼和杨豫之为主考官,四位员外郎为副考官。

原本杨豫之不想到场的,得知李象来了,惊了下,连忙赶来。

崔敦礼等人都有些无语,李象还用的著亲临,这不是信不过他们吗?

“我就是没看过吏部组织的考试,好奇来看看。”

李象笑著解释,落座一旁看著。

这种是小考,和上千人的科举考试相比就是小儿科。

只在一个房间里,三位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內,完成吏部出的考题。

只是半个上午的时间,考试就完成。

“吏部將在五天內出成绩,到时候你们可以到吏部查看。”

“不想查看也行,吏部会在十天內通知第一名,十天后没有收到吏部的通知,说明不是第一。”

崔敦礼站起来和三位考生说明情况,就让他们回去。

四才测试需要评改的地方只有两个。

身和言当场就有结果,只需要评改书和判两方面。

小考和大考不同,不需要考四书五经,因为都是举荐入仕。

“皇孙,可否移步值房聊聊?”

杨豫之邀请道。

“考试什么时候出成绩?”

李象沉吟片刻后说道。

“很快的,今天內有结果。”

杨豫之望了眼崔敦礼说道。

紧急的时候,就儘快改出成绩。

所谓五天和十天,都是对外的说法。

“那就请带路。”

李象頜首道。

他刚才看了下,娄师德的身和言是最高分的,剩下的书和判应该都会可以。

不是惨不忍睹的话,崔敦礼他们会想办法的。

“皇孙,我与永嘉公主什么事,可否告知?”

杨豫之带李象回到值房后,第一时间就是將门关上。

“你在装糊涂?”

李象似笑非笑道。

他肯定是不知道实情的。

但前两天杨豫之的反应太激烈了,显然是已经发生了那事。

“还请皇孙如实告知。”

杨豫之吸了口气,正色道。

他更多的是怀疑李象乱说。

这两天他调查了又调查,所有可能知道的人都盘问过,他们都不知道实情,也就是说,自已和永嘉公主的事没有第三人知晓。

所以杨豫之才觉得李象是诈他,又或者是其他事。

“年轻的姨母是什么滋味?”

李象呵呵笑道。

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

永嘉公主才二十三岁,还以为是老熟女呢。

“皇,皇长孙真知道?”

杨豫之咽了口唾沫,脸微白。

怎么可能,李象怎么可能知道?前两天李象还认不出他!

“一定要我说你指染自己姨母才相信?”

李象冷哼道。

真噁心,以杨豫之身份,什么女人没有?

“是,是不是有人弹劾?”

杨豫之跌坐,神色有些恐惧。

若是有人弹劾,那就不止李象一人知晓。

而是两人以上!

“你放心,目前只有我一人知晓。”

李象淡淡道。

“皇孙想要什么?”

杨豫之稍微鬆了口气。

李象没有暴露出去,说明有所图。

“有想要的时候再找你。”

李象起身道:“走吧,看看出成绩没有。”

杨豫之张张嘴,最后没有继续问下去,陪同李象离开。

成绩肯定是没有那么快的,至少也要明天才会有结果出来。

但毫无疑问,娄师德胜出,成功第一。

雍州市令是他的了。

娄师德第一时间向李象表示感谢。

李象也替他高兴,叮嘱了好几句。

只是当天,御史台却发生了一件大事。

圣旨越过三省和吏部,直到御史台,有人事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