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被错过的图书馆(1/2)

虽然今年清河古镇在网上最红的春景是在枕梦辋川酒店之内的辛夷坞, 但普通游客进不去。不过,在大部分的公区,照样是一步一景。

而且, 很多常来的游客很明显地发现了似乎今年古镇的园林和花事比起去年有了很大的提升。

“有没有感觉好像更美了?”一位举着相机的中年游客停下脚步,有些不确定地问同伴。

他们都是清河市本地人,年卡客户。

“好像是, ”同伴环顾四周, 深吸了一口带着花香的空气, “具体说不上来,但就是觉得眼睛更舒服了, 好像花开得更精神,景也更有味道了。”

这种微妙的提升,一半功劳归于路晓琪从系统抽到的黑科技花木生长剂,使得植物更加生机勃勃。而另一半, 则要归功于王维这位“艺术总监”对古镇园林花木的一些调整。

他倒没有像对酒店六号区七号区这样对已开放的古镇区域大动干戈, 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 巧妙地造了一些小景。

或许是在转角墙边, 以几块顽石、一丛翠竹、数株花草,便勾勒出一幅尺幅窗、无心画;或许是在溪流畔, 借几株垂柳的疏影, 点缀些鸢尾、菖蒲,营造出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的意境。

这些欣欣向荣的花丛隐蔽在一片绿意中, 一处一处,规模不大,却极具匠心,充满了古代文人追求的诗情画意和空间趣味, 引得懂行的游客驻足流连,细细品味。尤其吸引了许多热情的老法师们。

当然了,这些照片放在网上去,变成了“清河古镇里的莫奈花园”,让路晓琪和王维等人哭笑不得。

小京都、莫奈花园、小奈良……清河古镇在网上已经拥有了好多类似的称号,让路晓琪看了都觉得头疼。最后,她不得不让自媒体部门炮制了许多网友口吻的文章去驳斥,为古镇正名。

清河古镇就是纯华夏风格,不是什么小京都小奈良,包括这些造景,也是纯粹的华夏审美。

于是,“倒反天罡”这个词一度又火了起来。

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总之,在王维的建议和主导下,古镇不仅多了好多处造景,还引入了更多符合古人审美、但在现代城市绿化中不那么“热门”的花木。因此,游客们不仅能看到被追捧的烂漫樱花、海棠,还能欣赏到清雅高洁的玉兰、寓意吉祥的紫荆、富丽堂皇的牡丹、飘逸潇洒的棣棠,以及许多叫不上名字却姿态优美的山花野卉。

它们被精心安排在不同的院落、水边、路旁,与建筑、山石、水流相映成趣。高低错落,疏密有致,色彩和谐,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步步生莲之感。

整个春季,从头到尾,每月都会有相应的花盛放。

清河古镇也成为了一幅徐徐展开的、活生生的唐宋园林长卷。

就在三月底四月初,玉兰花已经凋零而海棠花正在逐渐盛放之际,李龟年与王维一起暂别了清河古镇,他们将乘着高铁去洛阳,然后再去长安等地,寻找旧时回忆。

消息传出,众人皆来相送。

在古镇侧门,晨雾尚未完全散去,杨柳依依。大家齐聚一堂,气氛中带着一丝不舍与祝福。宇文恺为他们规划好了路线,张仲景送上了防疫的香囊,而宋五嫂给他们带了高铁上吃的食盒。

李龟年与王维皆是一身简便行装,神情中既有对前路的期待,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近乡情怯。

“诸位,此处交通便利,或许一两个月,我们就又回来了,大家无需担忧。”李龟年一拱手,十分潇洒。

公孙瑾笑道:“倒是忘记了,总觉得一出远门,没个几年是回不来的。”

李彭年与李鹤年眼巴巴地看着兄长,他们兄弟情深,自然也希望能相伴同行,此时也只能叹一声:“真羡慕哥哥与摩诘兄可以自由来去。不知何时,我们也能像你们这般,去看看这千年后的山河……”

“快了快了,”路晓琪连忙说,“如今咱们清河古镇还在不断发展,升级并不难,可能不久之后你们就能获得更高的自由度,到时候别说去洛阳、长安,就是想去更远的地方看看,也未必不可能!”

李彭年听了后笑道:“那兄长且先去探路,待他日我等能自由行动了,我们再一起回去看看。”

李龟年和王维都含笑点头。

赵孟頫悄悄对身边管道升说:“咱们以后也去。”

管道升含笑点头。

他们原本是早想要去家乡游一圈的,但因为发现了花萼相辉楼里吴道子的壁画,便舍不得走了。这段时间两人白天除了偶尔在松雪堂授课之外,其余时间都在花萼相辉楼里面待着。

临走了,王维的目光扫过这片他倾注了心血的“新辋川”,又望向远方,悠然吟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大家都轻笑起来。这正是王维最出名的一首诗《送元二使安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