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后悔了(求追定)(1/2)

第95章 后悔了(求追定)

《潜伏》以抗日战争胜利后至解放战争前夕的时代为背景,讲述了国民党军统情报人员余则成,在信仰觉醒后转为中共地下党员,潜伏于军统天津站的故事。

故事开篇,余则成被派往天津站工作。此时的他虽对国民党内部的腐败有所不满,但仍坚守着军统的职责。

转折点发生在他的未婚妻左蓝身上——左蓝实为中共地下党员,是她让余则成彻底看清了国民党的腐朽与反动,也让他坚定了投身革命的信念。

此后,余则成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引导下,正式成为潜伏者,代号“峨眉峰”,开始在天津站展开秘密工作。

为更好地隐藏身份,组织为余则成安排了一位“假妻子”——翠平,不过翠平来的比较意外,是原本的假妻子去世了,临时顶上来的。

翠平原是太行山的游击队长,性格直率泼辣,与沉稳内敛的余则成初遇时矛盾不断:她不熟悉城市生活的规则,多次因言行鲁莽险些暴露身份,余则成则需时刻为她收拾“烂摊子”,两人在磕磕绊绊中逐渐磨合。

随着共同经历一次次危机,比如联手获取国民党“黄雀计划”情报、挫败站内对手的阴谋等,他们从最初的互相嫌弃,逐渐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最终从“假夫妻”变成了真正的革命伴侣。

天津站内的权力斗争是故事的重要冲突线。

站长吴敬中老谋深算,以“捞钱”为首要目标,却对下属的动向时刻警惕;拙劣的马奎;副站长陆桥山野心勃勃,一心想往上爬,多次设计陷害同事;行动队队长李涯则是余则成最危险的对手——他忠诚于国民党,嗅觉敏锐,始终怀疑余则成的身份,多次展开调查,甚至设下陷阱试图揭穿余则成。

余则成在这样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凭借智慧与冷静,一次次化险为夷:他利用陆桥山与李涯的矛盾坐收渔利,用“装傻”“送礼”等方式蒙蔽吴敬中,在刀尖上为组织传递了大量关键情报,包括国民党的兵力部署、特务名单等。

解放战争节节胜利,天津站即将撤离,余则成接到任务,需继续潜伏到台湾,配合后续工作。

此时他与翠平已生死相依,但为了革命事业,两人不得不分离——翠平因身份暴露,被迫提前撤离,余则成则在车站看着她乘坐的汽车远去,连最后一面都未能相见。

更令人唏嘘的是,翠平当时已怀有身孕,却未能将消息告知余则成。抵达台湾后,余则成接受了新的任务,与另一位地下党员组成新的“家庭”,继续隐藏身份。

小说最后,他看着新“妻子”的脸,眼中既有对未来任务的坚定,也有对翠平的无尽思念,故事在略带伤感却充满希望的氛围中结束,凸显了地下工作者“舍小家为大家”的崇高信仰。

……

《潜伏》应该是后世无数的谍战电视剧当中评分最高的。

这部电视剧在电视上面也火了几轮,后面短视频时代也有不少人剪辑相关的视频。

和《高山下的环》一样,《潜伏》的火爆少不了经典的人物形象,不论是男主余则成刀尖上舔血般的只为保家卫国的形象,还是女主翠平鲁莽性格于潜伏工作的反差。

这两个处处不容的角色,却在一个个契机之后,成为了互相理解,也互相看到对方魅力的夫妻。

翠平被余则成这种一丝不苟、甘愿奉献的精神打动,余则成也看出来翠平虽然鲁莽,但是力气打的和男人一样、枪法极其准,又没有小女人脾气的干练精神。

两个鲜明的形象跃然纸上……后世虽然很多人讨厌爱情题材,不管是什么类型的电影、电视剧似乎不加上感情戏,编剧就不会写剧本一样……

其实这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大多数题材加上一个写得不错的感情戏,收视率、叫座率都会更加高一点。只不过有的作品写得感情戏一塌糊涂而已。

《潜伏》的感情戏属于中规中矩的,没有强占潜伏工作的亮点,更像是辅助的暗线。

此时的《人民文学》编辑部。

崔道义打开报纸,看到了上面的各类读者评价,小小有些惊讶。

崔道义看着一个个评论,约莫都是好评来着,他微微蹙眉:“哎。老周你看到了最近多出来的这些报纸上面的读者评论了吗?”

“看了,你说得是《潜伏》是吧?”

“对对对。”

就连周明也拿进来了又有几份杂志,一些小一点的文艺杂志上面已经开始刊登关于《潜伏》的评论了。

周明给他递了一支烟,两人一人拿着一只烟抽了一口:

“不仅仅是这些,这篇还有呢!都是一些评论家的评论,褒贬不一,但是数量还挺多的。”

虽然这篇小说的文学性不算极佳,但是因为优秀的通俗性,所以口碑是很不错的。

还是类比路遥,路遥的《人生》和《平凡的世界》在广大的读者圈子还算是受用,但是文学评论界对于他一直都是批评偏多。

其中《平凡的世界》获得了茅盾文学奖的时候,还有些不小范围的讨论,当然后世证明了,路遥的作品也可以说茅盾文学奖当中中上层次的作品了。

周旭写得《潜伏》是走的大众化路线,文学评论或许少了一点,但是读者评论、点评还是挺多的。

听到这里,崔道义愣了愣:

“看现在这个舆论趋势,《潜伏》又爆了呀!能有多少销量呀?”

“不清楚!”周明摇摇头:“看着这个架势,百万册是没跑了。”

《人民文学》是国内的最顶级的文学杂志,现在一个月的销量也就在四五十万册上下浮动,一百万册的销量对于他们来说也很馋人。

当然办杂志,不论是搞文学还是搞通俗的,不就是为了卖书赚钱吗?

搞文学就是带点自傲的卖书,搞通俗文学的就是讨好观众卖书……

如果杂志能够有着引起来一个思潮、影响一个时代的小说,也是他们的目的……例如《班主任》的伤痕文学思潮,《平凡的世界》鼓舞了一个时代的年轻人。

《潜伏》这篇小说就大幅度的带动了杂志的销量,而且文学评论也没有那么差劲。

“或许真的是我看走眼了吧!”崔道义无奈叹息一口气:

“当时看完小说的时候,我确实觉得写得很不错来着,但是没有意识到这篇小说能够取得这么优秀的成绩呀!要是我不那么犹豫的话……”

如果自己当时没有把《潜伏》递给《十月》,而是说服主编把《潜伏》发表在杂志上面,或许《人民文学》也能取得不错的成绩。

周明听到这里,安慰了一下崔道义:“老崔你也没必要伤心,当时我和主编都看走眼了,也不能说是全是你一个人的责任呀!!”

“哎!就是觉得自己看走眼了这么好的作品,有点难受。”崔道义摇摇头。

这种心理是很痛苦的,自己当时明明看完了这篇小说,一直是觉得他质量不太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