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非遗馆寻踪,夜赴槐树约(1/2)

林砚攥著手机,指节泛白——陌生简讯里的“別带其他人”像根刺,可真要单独赴约,他心里没底。巷口的黑色suv还停在那儿,车窗贴著深色膜,看不见里面有没有人,却像一双眼睛,死死盯著他的一举一动。

“不能硬来。”他咬了咬牙,转身回了出租屋,先把帐本和《苏绣配色秘谱》塞进背包最底层,又把迷你监控的內存卡拔下来,揣进贴身的口袋——万一出什么事,这就是证据。做完这些,他才拨通了夏晓雨给的號码,电话响了三声就被接起,那头传来个温和的男声:“您好,我是陈砚秋。”

“陈老师您好,我是林砚,晓雨说您愿意帮我看本清代帐本。”林砚的声音有点发紧,“我现在在湖州老城区,能不能麻烦您……现在见一面?事情有点急。”

陈砚秋顿了两秒,爽快地答应:“我在市非遗馆,你直接过来,门口有安保,安全得很。”

掛了电话,林砚深吸一口气,拎著背包出门。他故意绕了条远路,时不时回头看——果然,那辆黑色suv跟了上来,保持著不远不近的距离。还好非遗馆在市中心,人多眼杂,对方不敢太放肆。

半小时后,林砚走进湖州非遗馆。馆里很安静,正厅摆著湖州苏绣的展柜,绣著太湖山水的手帕在灯光下泛著柔光。陈砚秋已经在门口等他,六十岁左右,穿件灰色中山装,手里拿著个放大镜,看著就像个温厚的学者。

“陈老师,谢谢您愿意见我。”林砚把背包放在桌上,刚要打开,陈砚秋却按住他的手,往旁边的休息室指了指:“去里面说,有监控,安全。”

进了休息室,林砚才把帐本和《苏绣配色秘谱》拿出来。陈砚秋戴上放大镜,先翻了翻秘谱,眼睛一下子亮了:“这是真的苏氏秘谱!你看这苏木汁染的字跡,还有这配色小样的针法標记,绝对是清末的东西!”

等看到帐本最后几页的符號,陈砚秋的表情沉了下来:“这是苏氏的『藏物符』,我年轻的时候听我师父说过,苏氏当年为了保护一批苏绣珍品,把东西分藏在湖州各地,用符號做索引,只有家族传人能看懂。”

“藏的是苏绣珍品?”林砚愣了一下,“那为什么会在绸缎庄老板手里?”

“苏氏后来家道中落,可能把部分东西託付给了可信的人。”陈砚秋放下放大镜,看著林砚,“你是不是遇到麻烦了?晓雨说你不让提配色的事,刚才我在门口,看到一辆黑色suv跟著你。”

林砚心里一暖,把张诚上门、收到警告简讯的事一五一十说了。陈砚秋听完,皱著眉说:“这伙人肯定是文物贩子,之前就有人在非遗馆附近打听苏氏的东西。你別单独赴约,我帮你联繫派出所,他们正好在查文物走私的案子。”

“可是我没证据。”林砚掏出內存卡,“只有监控拍的挖地画面,连人脸都看不清。”

陈砚秋想了想,说:“这样,你还是去赴约,我让馆里的安保跟著你,就在附近等著,一旦有危险就出来。另外,我再给你看个东西——”他起身从柜子里拿出一本泛黄的小册子,“这是我师父留下的《苏氏藏物记》,里面提过『槐下藏谱,桥边藏针』,你挖秘谱的老槐树,是不是在『通济桥』附近?”

林砚猛地点头——他住的老巷口,確实有座百年通济桥!

“那『桥边藏针』,可能就是下一个藏物点。”陈砚秋把小册子递给林砚,“你记住,苏氏藏的不只是绣品,还有当年保护文物的凭证,那些东西对研究湖州非遗很重要,绝不能落到文物贩子手里。”

拿到《苏氏藏物记》,林砚心里踏实多了。离开非遗馆时,陈砚秋安排的两个安保已经在门口等著,穿便服,看著很乾练:“林先生,我们跟您到老槐树附近,您进去后,我们就在巷口守著,有事打电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