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典旧物凑银,传家宝托志守非遗(2/2)

苏桂兰抬头,把银线轴放在桌上,笑著说:“你来得正好,我刚把太奶奶的老丝线找出来,都是当年她染的真丝,顏色还亮著呢。”她顿了顿,从口袋里掏出个红色的布包,递给林砚,“这里面是2000块,你拿著——我把银线轴卖了,昨天去巷口的古玩店,老板说这是清代的老物件,给了我2000块。”

林砚猛地抬头,看著桌上的银线轴不见了,心里一下子慌了:“苏婆婆,您怎么把线轴卖了?这是太奶奶留给您的念想啊!”

“念想重要,可苏氏的绣技更重要。”苏桂兰摸了摸手腕上的银鐲子,內侧“光绪廿三年,苏记绣坊”的小字贴著皮肤,“太奶奶当年说,『苏氏的东西,要能护著绣技才行』,这线轴要是能帮你把文创做起来,让更多人学苏绣,比我天天攥著它强。”她握著林砚的手,掌心粗糙,却很温暖,“小林,你別让绣技断在我这代,行吗?”

林砚看著苏婆婆眼里的光,鼻子突然发酸。他攥著那个红色的布包,里面的钱被叠得整整齐齐,每一张都带著苏婆婆的体温。“苏婆婆,您放心,我一定不会让苏氏绣技断了,等我赚到钱,就把您的银线轴赎回来。”

苏桂兰笑著摇了摇头:“不用赎,只要绣技能传下去,比什么都强。走,我教你调靛蓝色,咱们先染几块布,试试顏色。”

林砚跟著苏桂兰走进里屋,她从床底下拖出个木箱,里面装著各种染料——蓼蓝叶、黄檗皮、槐,都是她之前晒乾收起来的。苏婆婆抓了五斤蓼蓝叶,放进院子里的青釉染缸,又加了二两石灰,说:“太奶奶教我的时候说,蓼蓝叶要浸七天,每天都要搅三次,这样染出来的靛蓝色才透亮。”她边说边搅拌,染缸里的水渐渐变成了深蓝色,泛著柔和的光。

这时,夏晓雨也来了,手里拎著个帆布包,里面装著她从汉服店拿的布料和线团。“林砚哥,苏婆婆,我把汉服店的周转资金拿出来了,有8000块,刚好能买缝纫机和包装材料!”她把钱递给林砚,又拿出手机,“我还联繫了苏州的汉服博主『@湖州小锦』,她说等我们的文创做好了,免费帮我们带货!”

林砚看著手里的钱——自己的8600,典当来的5000,王叔的10000,苏婆婆的2000,夏晓雨的8000,总共33600块,不仅够买材料,还能剩点钱备用。他把钱整齐地放进信封,又摸出口袋里的银质绣针,放在桌上:“咱们现在有资金了,明天就去买材料,爭取下周做出第一批文创——钥匙扣、书籤、围巾,咱们一样一样来,让苏氏的顏色,重新亮起来。”

苏桂兰拿起绣针,放在阳光下,银亮的针身映出院子里的染缸和老梨树,她笑著说:“太奶奶要是能看到,肯定会高兴的。”

第二天,林砚和夏晓雨去湖州的布料市场买材料。他们之前联繫好的一家丝线店,老板却突然说丝线要涨价50%,说“最近进货成本高”。林砚心里清楚,这肯定是泽家搞的鬼——泽明远肯定知道了他要做文创,想从供应链上卡他的脖子。

“林砚哥,怎么办?涨价后,丝线就要4500块,咱们的预算就不够了。”夏晓雨急得抓了抓头髮。

林砚没慌,掏出手机给陈砚秋打了个电话。陈砚秋听了,说:“我认识苏州的一家非遗丝线厂,老板是我师父的学生,专门做古法丝线,价格公道,还能包邮。我现在就把联繫方式发给你,你跟他说是我介绍的,他肯定会给你优惠。”

掛了电话,林砚看著手机里的联繫方式,心里鬆了口气。他知道,泽家想阻止他,但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有王叔的支持,有苏婆婆的付出,有夏晓雨的帮忙,还有陈砚秋的后盾,他一定能把苏氏文创做起来,让更多人知道苏氏的故事,让泽家的阴谋无处可藏。

回到南巷,林砚把苏州丝线厂的样品照片发给苏桂兰,苏婆婆看著照片里的靛蓝色丝线,笑著说:“这顏色跟太奶奶当年染的一模一样,好,就买这家的!”

院子里的染缸里,蓼蓝叶还在浸泡著,水色一天比一天深。林砚蹲在染缸边,看著水面上自己的倒影,又看了看手里的银质绣针,突然觉得,之前的焦虑和迷茫都不见了。他知道,这条路肯定不会容易,泽家还会搞破坏,资金可能还会紧张,但只要他们坚持下去,就一定能让苏氏的绣技和顏色,重新在湖州的老巷里绽放光芒。

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照在院子里的老梨树上,落在染缸里的水面上,泛著细碎的光。苏桂兰坐在绣架前,开始绣第一个“金线渔翁”钥匙扣,夏晓雨在旁边帮忙穿线,林砚则在整理刚买回来的布料——三个人的身影,在夕阳下显得格外温暖,像是一幅最美的非遗传承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