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镜头前绣针映暖光,评论区水军泼冷雨(1/2)

工作室的晨光总来得慢些,要等老槐树的影子斜斜划过青釉染缸,才会透过木窗,在修復台上铺下细碎的光斑。

林砚蹲在台前,手里捏著竹镊子,正把半片清代帐本的碎纸往米浆里蘸——这是他特意挑的帐本残页,上面还留著“泽记”的淡墨印记,用来拍视频再合適不过。

“晓雨,镜头再近点,拍镊子夹纸的动作。”林砚头也不抬地说,指尖稳得没一丝晃——昨天周明帮忙卖货时,他特意练了好几遍修復动作,就怕视频里显得不专业。

夏晓雨举著手机,屏幕里的画面刚好框住帐本、镊子和林砚的手,米浆在碎纸边缘凝出的白边,清晰得能看见纤维纹路。

苏桂兰坐在旁边的绣架前,手里捏著枚刚穿好金线的针,老镜滑到鼻尖,正对著胸针上的渔翁补绣。她指尖贴著布面,针脚密得像撒了把细沙,之前被针扎破的两处创可贴,还沾著点丝线的金粉,在晨光里闪著微光。“小林,你说这视频发出去,真有人看吗?”苏婆婆的声音很轻,怕吵到拍视频,“我这辈子没上镜,会不会显得老气?”

“不会,”林砚放下镊子,看向镜头里的苏桂兰,“您绣针的样子最有说服力,这是真手艺,比什么都强。”他走过去,帮苏婆婆把滑下来的老镜推上去,镜头刚好捕捉到这个细节,夏晓雨偷偷按了暂停:“这个镜头好,有烟火气,剪进去肯定暖。”

拍视频了整整一上午——从林砚修復帐本的慢镜头(竹镊子夹碎纸、米浆刷匀的纹路),到苏桂兰绣胸针的特写(金线穿过布面的反光、指尖的创可贴),最后是三人站在工作室门口,举著文创样品说“苏氏非遗,想让更多人看见”。夏晓雨剪视频时,特意加了染谱里的青黛色字幕,背景音乐用的是湖州老巷的櫓声,混著苏桂兰穿针的“沙沙”声。

“用我汉服店的帐號发吧,有两千多粉丝,能起点量。”夏晓雨把视频导出,手指在“发布”按钮上顿了顿,“標题就叫『百年苏绣活过来了!光绪染谱+手工绣针,湖州非遗不该被忘』。”

林砚点了点头,心里有点发紧——这是他们第一条正经的线上视频,能不能打开销路,就看这一步了。发布成功的瞬间,他盯著手机屏幕,刷新了一遍又一遍,可半小时过去,播放量只有57,点讚还都是夏晓雨的朋友给的。

“別急,刚发出去,平台还没推流。”夏晓雨安慰他,可自己的手指也在不停刷新。苏桂兰没说话,只是坐在绣架前,继续绣没完成的书籤,金线在她手里绕了个圈,稳稳地扎进布面——像是在无声地说“慢慢来”。

直到傍晚,视频播放量才爬到237,评论区只有寥寥几条,还大多是“看著不错,在哪买”“湖州非遗支持一下”。林砚刚鬆了口气,就看见新的评论跳出来:“假文物吧?现在谁还信老染谱,说不定是列印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