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杀敌!王小仙带头衝锋(2/2)

摇了摇头,將这些有的没的想法甩出了脑子,道:“你们是什么人,莫不是附近的山大王么?

又是收了谁的钱来惹我,钦差都敢劫杀,当真是吃了天大的胆子,速速说来,我保你家人不被你连累。”

哪知,那人却是一梗脖子道:“你嚇我啊,我怕你么?老子是两输户,我们这些人都是两输户,你还想牵连老子家人?今日被你抓了我们技不如人,没什么可说的,你要杀要剐,就来吧。”

王小仙一愣:“你们居然是两输户?那你告诉我,是谁给你们的钱財,雇使的你们,是宋人还是辽人?”

“宋人,是谁不知道,钱是给我们屯长的。”

“哪个是你们屯长?”

那人一指林憧:“第一合就被他给杀了,兄弟,你真是东京来的?不是西军?”

林憧:

.............

王小仙一时也是有些无语,如果这些人真的是两输户的话,他好像拿这些人还真没什么太好的办法,甚至就眼下抓住的这些人,搞不好最后也会被饶了死罪。

所谓两输户,指的是莫州边境,界河两端生活的一些军户,是军户,而不是民户。

当年渲渊之盟,宋朝在边境附近是留了一些军户在此屯田的,辽国见状也不甘示弱,也留下了一些屯田之兵,互相对峙,这些屯田军户在战爭中並不算是战兵,多是负责粮草转运,囤积,探查情报之类的,说来都算是辅兵。

辽国那边就更是如此了,辽国打仗,汉人本来就是打下手的。

因为停战时边界本来就没有很清晰,而且宋军故意在辽界屯田不退,倚为下次进攻的桥头堡,而辽国有样学样也在宋界这边修建了桥头堡。

百年太平,这些军户在此娶妻生子,种地安家,久而久之,也就成了这特殊的两输户。

大宋这边的,是辽民,甚至严格说起来就是辽兵。

辽国那边的,是宋民,宋兵。

加上地盘本来就模糊,因此这些人久而久之便成了辽也可以管,宋也可以管,既要给辽国缴税,也要给宋国缴税。

本来叫做两属户,意思是既属於辽国也属於宋国,后来叫著叫著就叫成两输户了。

一个人打两份工,一户人交两国税,能不输么。

本来都是一些可怜人的,可谁知百年和平下来,这两输户的日子却是越过越好,越过越好,两国的税赋都变得越来越低,甚至到现在这个神宗朝,朝廷非但不收他们税了,反而还上赶著给钱,比如早在青苗法之前,两输户就是可以向官府借贷的,更绝的是借贷还没有利息。

服役不但会给钱,还会多给。

普通的大宋居民不可以隨意砍柴,尤其是官林,但两输户可以隨便砍,几乎给了他们超国民待遇。

甚至这样的超国民待遇不止是宋国在给,辽国也是在给的,本来应该是两国都可以跟他们收税的两输户,结果最后却变成了两个国家分別伺候他们的两贏户了。

倒也没什么特別的原因:统战价值而已。

这帮人你宋朝给好处的时候我就是宋朝人,宋朝不好的时候我就是辽国人,辽国那头也是一样的,而且这宋辽边界到底是不比宋夏边界,那辽国不是还跟大宋爭正统呢么,两个国家都在变著的跟他们展示自己的仁德,是上邦,在朝是贤君良相,是要向对面进行宣传的。

况且两国真开战的时候,这一块的民心谁属,对於战爭胜败確实是有著很重要的影响的,其实客观来说他们管自己叫两输户不是没有道理的,真要是打起来,大打特打的话他们这些人的日子一定会过得极难极惨。

那宋夏边境的百姓日子都过成什么样子了。

可这不是宋辽两国对峙了一百多年,確实一直没打起来,还偏偏一副隨时准备好了要打的模样么,也就让他们这么稀里糊涂的过了一百来年的好日子。

现在连王小仙这个钦差都敢抢了。

“既然是两属户,为什么跑瀛洲来了?”

“因为莫州地震了啊!”

说著,那人著脚,突然一屁股坐在地上鸣鸣哭了起来。

“房子,全都震塌了,河水改道,农田翻滚,从地底下一个劲的冒黑水,连粮食都剩不下了,鸣鸣鸣,没了,全都没了,家也没了,粮也没了,人也死了,辽国不管俺们,宋国也不管俺们,俺们只能过来吃賑灾款了,本来说好了要打劫的,老大他突然就说有人出钱让咱们嚇唬你们,谁知道你们居然不怕嚇啊!”

这人也是越想越伤心,却是哭得更伤心了。

王小仙又审了几句,这人也还算是配合,知无不言,目前看来也不知道是几成真几成假,而且他也明说了,他们这些人里一定有来自辽国的探子,但是谁是,他也不知道。

总而言之,是一群既可恨又有点可怜的傢伙。

事实上这一次地震真正的震中,震得最厉害的地方是莫州才对,瀛洲这边大宋最重,是因为大宋这边距离莫州最近,而后沧州那边其次。

也正是因为核心震源在莫州,所以辽国那边现在也是遭灾状態的,所以才是两国一块救灾,不过这个时候不管是辽国还是宋国,全都默契的没有去管莫州。

这地方事实上是宋辽之间的缓衝区,这么大的灾,谁会第一时间去救缓衝区呢?北宋救灾重点自然就放在了瀛洲、沧州等地,这是河北三关的所在是事关大宋边防,甚至是国运社稷的,这就不是死几万灾民的事儿,一旦边防崩塌,大宋亡国灭种之危確实可以说是近在眼前。

莫州那边自然既顾不上了么,统战价值也是有先后的。

而客观的,坦诚的,公正的来说,这一次面对如此大灾,宋国这边做的虽然在王小仙眼里也不怎么样,认为当地的富户豪右都在趁机贱买土地,兼併人口,役使平民为奴,否则他也不会过来了。

然而相比於辽国那边,那真是要强得多的多的。

宋朝这边动静对河北好岁是有賑济的,虽然目前王小仙收集到的信息是,大概朝廷拨付的賑灾粮钱里十成差不多有足足两成,甚至三成,都到了灾民的手里。

辽国则压根就没有賑灾款啊。

北宋这边,是官员勾结豪右。

辽国那边一直以来都是汉唐旧制,什么是官员,什么是豪右?这不都是一回事儿么。

所以这些人主要都往宋这边跑,有些可能也不是两输户了,而是真正的辽国汉人,王小仙在东京创造出了就业岗位,连带著河北这边的资源分配情况也好了不少,灾民们有了退路,豪右们也终究是不敢太过分的逼迫,却是把好多辽国那边的也给勾过来了。

这些人有賑的时候当灾民领賑济,有机会的时候当流寇也抢劫,你要是围剿,他们大不了就跑回辽国再当一阵子辽人。

边境的水长城已经被地震给震塌了,况且就算是没震塌,那些雄关险隘拦得住两国士兵也拦不住他们这些土著,这儿是河北,不存在川蜀河东那种真正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关卡。

事实上他们本来也是打算嚇唬完王小仙一行的钦差,就跑回辽国那边当辽国人,什么时候钱没了什么时候再来宋朝这边当宋人的。

“先都抓起来吧,让他们瀛洲本地的官员也慢慢审,谢兄是提刑,刑讯的事情就让他来吧,看看能不能审出来到底是谁要出钱害咱,?谢兄和唐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