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清明风至,扫墓插柳寄哀思(2/2)

傻柱一听就来了劲,拉著建业往院里跑:“找竹篾去!我会扎蝴蝶风箏,比他们的都好看!“两个大男人蹲在院角忙活,竹篾在他们手里弯出漂亮的弧度,用线捆结实,再糊上晓梅染的粉纸,真像只展翅的蝴蝶。

苏晚带著孩子们剪风箏尾巴,用红黄绿三色纸剪成条,再用线串起来。“尾巴长些才稳当,“她给念秋做示范,“就像做人,根基稳了,才站得住。“月娥举著自己剪的尾巴跑过来,纸条剪得歪歪扭扭,却系得很结实:“这样能飞起来不?“

日头偏西时,蝴蝶风箏终於做好了。傻柱抱著风箏往村东的晒穀场跑,许朗牵著线跟在后面,孩子们追著风箏跑,笑声像撒了把银珠子。风正好,风箏一脱手就往上飞,粉白的翅膀在蓝天下格外显眼,很快就成了个小小的白点。

“放!“许朗一声令下,大家同时鬆开手里的线。风箏线在空中划出弧线,带著所有人的目光往云端去。傻柱突然想起什么,往风箏尾巴上系了张纸条,上面写著“去年的饥荒走了“,然后用力一推,纸条隨著风箏越飞越远。

念秋也学著系了张纸条,上面画著个笑脸:“让它告诉天上的神仙,我们今年有吃的了。“月娥系的是片柳叶,她说要让柳叶去天上看看,春天到底长什么样。

晚饭吃的是清明粑。糯米粉裹著春笋和腊肉丁,蒸得油光发亮,咬一口,笋的脆混著肉的香,在嘴里炸开。张奶奶没吃多少,总望著窗外的柳树发呆。“你爷爷最爱吃我做的清明粑,“她给苏晚夹了个,“那年他上山采艾草,临走前还说,等回来要吃三个......“

苏晚把粑掰了一半递给张奶奶:“您吃,就当爷爷陪著您呢。“灶膛里的火渐渐弱下去,映著张奶奶的白髮,像落了层雪。

夜里,大家坐在院里看月亮。清明的月亮带著层朦朧的光晕,照在刚插的柳枝上,影影绰绰的。许朗给孩子们讲介子推的故事,说古时候有个忠臣,寧可抱著树被烧死,也不肯出来做官,后来人们就在清明这天禁火寒食,纪念他。

“那他一定很疼吧?“念秋托著下巴问,大眼睛里满是心疼。许朗摸了摸她的头:“疼,但他觉得值得。就像咱村里的人,为了保住粮食,再苦再累也觉得值。“

傻柱蹲在地上用树枝画圈,嘴里念念有词。“我在给去年饿死的人画个圈,“他抬头说,“让他们在里面能吃饱饭,不用再挨饿。“建业也跟著画,两个大男人蹲在月光下,画了一个又一个圈,像在地里种满了希望。

晓梅和苏晚在灯下缝孝帕,白粗布裁成三角形,用麻线锁边。“明天给二伯送两条,“晓梅穿起针,“他婶子刚走满一年,按规矩得戴孝帕。“苏晚手里的针顿了顿:“我也给我爹娘缝两条,虽然不知道他们埋在哪,好歹是份心意。“

后半夜起了风,吹得柳树枝乱晃,像有人在窗外招手。张奶奶披衣起来,走到院里给坟前带来的野菊浇水。“活著的人好好过,“她对著菊轻声说,“就是对逝者最好的念想。“

第二天一早,念秋被一阵鸟鸣吵醒。她推开窗,看见窗台上的柳枝抽出了嫩芽,嫩黄的芽尖顶著露珠,像刚出生的小鸡。“月娥快来看!柳树发芽了!“她回头喊,却发现月娥早就蹲在院角,看著风箏线发呆——昨天放的风箏,线断了,不知飞到了哪里。

“飞走了才好,“许朗走过来,手里拿著新扎的风箏,“说明晦气都被带走了。今天咱再放一个,让它带著好运气回来。“阳光穿过柳树枝,在地上洒下碎金似的光斑,照得每个人的脸上都暖融融的。

傻柱扛著锄头要去给麦田除草,路过王寡妇家时,见她正在给坟头栽的柏树苗浇水。“这树苗长得精神,“他放下锄头帮忙扶著树苗,“等长大了,能给您挡挡太阳。“王寡妇抹了把泪,笑著说:“托你们的福,今年日子肯定能好过些。“

建业在仓房整理农具,把生锈的镰刀都磨得鋥亮。“清明过后就得忙起来了,“他把镰刀掛在墙上,“得让这些傢伙事儿都精神著,別掉了链子。“

晓梅和苏晚在院里晒艾草,把昨天采的艾草摊在竹匾里,让太阳晒得半干。“晒乾了收起来,“晓梅翻著艾草,“夏天蚊虫多,烧点艾草能驱蚊。“

张奶奶坐在廊下,看著院里忙碌的身影,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她想起年轻时跟著丈夫种麦子的日子,想起饥荒年里一家人分吃一个窝头的夜晚,想起苏晚刚被领回来时,瘦得像根豆芽菜。

“日子是真的好了,“她摸出藏在袖中的青团,那是给苏晚爷爷带的,如今还带著余温。她把青团埋在院角的柳树下,“你看,孩子们都长大了,麦子也快抽穗了,你就放心吧。“

风拂过柳树枝,嫩芽轻轻摇晃,像在点头应和。远处的麦田里,新插的柳枝在风中舒展,扫墓时烧的纸钱灰烬早已融进泥土,滋养著地里的庄稼。就像那些逝去的人,虽然离开了,却以另一种方式,守护著这片土地上的生机。

这便是清明后的日子,有扫墓插柳的哀思,有青团纸钱的念想,更有对生者的期许。就像那断了线的风箏,带著过往的沉重飞向远方,而留在地上的人,正迎著春风,把希望种进土里,等著秋天结出饱满的果实,让日子在思念与期盼中,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