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冬雪封山,暖意盈门待春归(2/2)

回到家时,张奶奶已经熬好了薑汤,里面还放了些红枣和桂圆,喝下去浑身都暖烘烘的。学堂的孩子们也来了,围在炉边烤红薯,手里还举著在雪地上写的字。小石头献宝似的把自己写的“春”字拿给许朗看,说:“周先生说,冬天来了,春天就不远了。”

许朗摸著他冻得通红的小脸笑:“说得对,等雪化了,咱就去后山采野菜,去河里摸鱼。”孩子们听得眼睛发亮,嘰嘰喳喳地说著开春要做的事,把屋里的冷清都驱散了。

夜里,雪下得更大了,屋顶上的积雪压得椽子咯吱响。许朗坐在灯下算帐,建业拿著新到的订单进来,上面是洛阳商號订的年货,要五百块绣帕当伴手礼。“洛阳人喜欢牡丹,”建业指著订单上的备註,“得让绣坊赶些牡丹纹样的。”

许朗想起傻柱带回来的洛阳牡丹种子,说:“等开春种上牡丹,让女人们照著真绣,保准更像。”他忽然想起件事,让建业去仓库取两箱核桃酥,“给村里的孤寡老人送去,天寒地冻的,让他们也尝尝甜。”

第二天一早,雪终於停了。太阳出来,照在雪地上晃得人睁不开眼。许朗推开院门,看见后生们在扫路上的雪,女人们在屋檐下晒被子,连张奶奶都搬著小板凳坐在门口,眯著眼晒太阳。学堂的孩子们在雪地里堆了个大大的雪人,还给它戴了顶破草帽,引得眾人直笑。

货场那边传来动静,原来是赵先生派人送年货来了,有腊肉、烧酒,还有件给许朗的狐皮袄。“赵先生说,知道你冬天总往外跑,这袄子抗寒,”送信的伙计笑著说,“还说开春就来清溪村,看看新盖的客栈。”

更新不易,记得分享101看书网

许朗把狐皮袄给张奶奶披上,老人家摸了摸毛,笑得合不拢嘴:“这毛真软和,比我年轻时穿的羊皮袄强多了。”许朗又让把腊肉分给各家,烧酒则送到加工厂,让老张头煮肉时放些,给大伙暖暖身子。

午后,女人们聚在绣坊赶工,绣帕上的牡丹开得正艷。晓梅教大家用金线勾瓣的边,说这样看著更富贵。王寡妇绣得最快,她的牡丹帕子已经被洛阳商號订了五十块,乐得她嘴都合不拢:“等赚了钱,我给娃扯块新布,做件带牡丹的袄。”

苏晚在旁边熬药膏,药罐里飘出当归、黄芪的香味。“这是给鏢师们准备的,”她往罐里加了些红,“冬天赶路容易受风寒,让他们带在身上,不舒服了就冲点喝。”

许朗站在绣坊门口,看著女人们低头刺绣的身影,手里的丝线在阳光下闪著光,像把星星穿成了线。窗外的雪开始融化,屋檐下的冰稜子滴答滴答往下淌水,落在地上匯成小小的水洼,映著天上的流云。

“许朗哥,你看!”傻柱不知什么时候从兰州回来了,手里举著串红辣椒,“兰州的客商给的,说掛在门上辟邪。还说年后要派掌柜来,在咱村设个分號呢!”

许朗接过辣椒串,红得像团火,在白雪映衬下格外醒目。他把辣椒串掛在绣坊的门框上,笑著说:“这日子啊,就该这么红红火火的。”女人们都笑起来,笑声混著窗外的融雪声,像首暖暖的歌。

傍晚时分,夕阳把雪地染成金红色。许朗站在石桥上,望著远处渐渐融化的河面,心里知道,冬天再冷,雪下得再大,也挡不住春天的脚步。就像这清溪村的日子,不管遇到什么难处,总能靠著大伙的手,一点点织出温暖,绣出希望。

他想起沈文轩寄来的信里写的:“雪落时,万物蛰伏,实则是在积蓄力量,等开春一到,便会破土而出,势不可挡。”许朗觉得,这清溪村,就像埋在雪下的种子,正等著春天一来,就长出新的枝芽,向著更远的地方生长。

回到家时,张奶奶已经做好了晚饭,锅里燉著香喷喷的鸡汤,还有刚蒸好的馒头。许朗盛了碗汤,热气模糊了眼镜片,却暖了整个心窝。窗外的雪还在反光,映得屋里亮亮的,仿佛连冬天的寒冷,都被这满室的暖意融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