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章 联合產业绘蓝图,非遗文创焕新顏(1/2)

清溪荷韵·第273章 联合產业绘蓝图,非遗文创焕新顏

初秋的清溪村,荷塘褪去了盛夏的浓烈,荷叶渐染金黄,却依然透著蓬勃的生机。合作社的会议室里,气氛热烈如夏——许朗正召集清溪村、柳溪村及周边三个村子的村干部,共同商议“荷產业带”的建设规划。会议桌上摊著一张巨大的地图,上面用红笔標註著各村的荷塘位置、交通路线和计划建设的加工车间选址,每一个標记都承载著村民们对未来的期盼。

“各位乡亲,咱们周边五个村子都有种植荷的基础,要是能联合起来,形成『种植+加工+销售+文旅』的完整產业链,不仅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还能让『清溪荷韵』的品牌影响力更上一层楼。”许朗指著地图,声音洪亮,“我初步规划,清溪村作为核心区,负责技术研发、品牌运营和研学文旅;柳溪村、石桥村侧重荷种植,提供稳定的原材料;河西村、松林村则建设深加工车间,分別生產荷食品和文创產品。大家觉得这个方案怎么样?”

柳溪村的王大叔第一个举手:“我举双手赞成!之前多亏了清溪村的技术支持,咱们村的荷才长得这么好。要是能加入產业带,跟著许东家一起干,咱们村的日子肯定能更红火!”

石桥村的李村长也点头附和:“许东家的方案考虑得周到,咱们村有五十多亩閒置的水塘,正好可以改造成荷种植基地。只要能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渠道,咱们肯定愿意加入。”

其他村干部也纷纷表態,一致同意加入“荷產业带”。许朗见状,心里踏实了不少:“既然大家都同意,咱们就成立『清溪荷韵產业联盟』,制定统一的种植標准、质量標准和销售价格,避免恶性竞爭。下周咱们就组织各村的种植户进行技术培训,由刘叔负责授课,確保每一户都能掌握科学的种植方法。”

散会后,许朗立刻安排刘叔准备培训资料。刘叔连夜整理出《荷標准化种植手册》,从种藕选择、土壤改良到病虫害防治,每一个环节都写得详细具体,还配上了图片和视频,方便种植户理解。培训当天,五个村子的种植户挤满了清溪村的文化广场,刘叔站在台上,结合自己多年的种植经验,深入浅出地讲解种植技巧,台下的种植户们认真听讲,不时拿出笔记本记录,遇到不懂的问题就举手提问,刘叔都一一耐心解答。

“刘师傅,咱们村的水塘水位比清溪村的高,种藕的时候需要调整吗?”河西村的种植户张大哥问道。

刘叔笑著回答:“水位高没关係,咱们可以在水塘里筑起田埂,把水位控制在60-80厘米,这样既不影响荷生长,还能防止种藕被水冲跑。另外,水位高的水塘容易滋生杂草,要定期清理,避免杂草和荷爭夺养分。”

培训结束后,种植户们还围著刘叔,索要种植手册和联繫方式。“刘师傅,以后遇到问题,能不能隨时给您打电话请教?”松林村的王大姐问道。

“当然可以!我还会定期去各个村子的荷塘巡查,有问题咱们及时解决。”刘叔爽快地答应。

就在“荷產业带”紧锣密鼓推进时,苏晚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县里的非遗保护中心听说清溪村要发展非遗文创,特意推荐了三位非遗传承人,分別擅长剪纸、陶艺和木雕,愿意和合作社合作,开发“清溪荷韵”主题的非遗文创產品。

“太好了!”许朗兴奋地说,“非遗文化是咱们的宝贵財富,要是能和荷元素结合,肯定能开发出独具特色的文创產品。苏晚,你儘快安排非遗传承人来村里考察,咱们一起商量產品设计方案。”

三天后,三位非遗传承人如约来到清溪村。剪纸传承人张老师看到荷塘里的荷,立刻来了灵感:“我可以设计一套『荷塘四季』剪纸套装,分別展现荷春芽、夏绽、秋实、冬藏的景象,再配上竹编的相框,肯定能受欢迎。”

陶艺传承人李老师则在荷塘边捡了几块黏土,当场捏了一个荷形状的茶杯:“咱们可以用当地的黏土,製作荷茶具、瓶,再在上面刻上荷塘月色的图案,既有乡土气息,又有艺术价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