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章 腊味飘香备年礼,竹编传情忆旧年(1/2)

清溪荷韵·第293章 腊味飘香备年礼,竹编传情忆旧年

腊月初八的清晨,清溪村飘著零星的雨丝,却挡不住空气中愈发浓郁的年味。许朗刚走到村委会门口,就被一阵醇厚的肉香勾住了脚步——那香味混著椒、八角的辛香,从村东头的老王家飘过来,绕著石板路转了个圈,钻进了每个人的鼻尖。

“许书记,快来尝尝我家刚熏好的腊肉!”老王举著一串油光鋥亮的腊肉从院子里出来,肉皮呈深琥珀色,肥肉部分晶莹剔透,瘦肉上还掛著细密的油珠。他用剪刀剪下一小块,递到许朗面前,“今年用的是后山的松针和柏树枝熏的,比去年还香,你试试。”

许朗接过腊肉,放进嘴里嚼了嚼,松枝的清香裹著肉香在舌尖散开,咸淡適中,油脂的醇厚一点不腻人。“王叔,您这手艺又精进了!”他竖起大拇指,“往年您家腊肉都是自己吃,今年要不要多做些?咱们村的农家乐和特產店都能帮著卖,肯定受欢迎。”

老王眼睛一亮,放下手里的腊肉串:“我正琢磨这事呢!前几天跟你婶子杀了两头年猪,一半熏腊肉,一半做腊肠,本来还怕吃不完,要是能卖到城里去,那可太好了。”他说著,拉著许朗往院子里走,只见屋檐下掛满了腊肉、腊肠和腊鱼,一串串整齐地垂著,像极了过年时掛的红灯笼,院子角落里还堆著松针和柏树枝,烟火气十足。

“村里好多人家都开始做腊味了,”许朗看著满院的腊味,笑著说,“苏晚昨天还跟我说,想把咱们村的腊味包装成『清溪年礼』,搭配茶油和蓝染茶巾,这样城里人买回去,既有年味,又能带走咱们村的特色。”

正说著,苏晚抱著一摞包装纸走了过来,听见两人的对话,连忙点头:“我刚去镇上买了牛皮纸和红绳,打算做復古风的包装,上面印上荷塘和老樟树的图案,这样既环保又好看。王叔,您家的腊味要是愿意加入,咱们下周就能试装几盒,先给特產店送样品。”

老王笑得合不拢嘴,连忙答应:“愿意!当然愿意!我这就跟你婶子说,让她多熏点,保证品质没问题。”

离开老王家,许朗和苏晚往竹编坊走去。周师傅的竹编坊最近格外热闹,村里几个手巧的妇人都来帮忙,有的劈竹篾,有的编竹篮,有的给竹製品上漆,整个作坊里满是竹屑的清香。

“周师傅,您这新编的竹篮真好看!”苏晚指著桌上的竹篮,篮子呈椭圆形,篮身编著细密的菱形纹,提手处还缠著红绳,边缘打磨得光滑圆润,一点不硌手。

周师傅放下手里的竹篾,擦了擦额角的汗:“这是给『清溪年礼』编的礼盒,比普通竹篮更结实,还能重复用。我跟几个姐妹商量了,每个礼盒里都编个小竹牌,上面刻著『清溪贺岁』四个字,这样更有纪念意义。”他拿起一个做好的竹牌,竹牌小巧精致,刻字的地方还涂了淡淡的清漆,显得格外精致。

许朗拿起竹篮仔细看了看,竹篾的粗细均匀,编织的纹路紧密,没有一点鬆动。“这手艺没话说,”他讚嘆道,“上次县城特產店的王经理还问起竹编產品,要是这次『清溪年礼』反响好,咱们以后还能开发更多竹编单品,比如竹製餐具、竹编装饰品,让更多人喜欢上咱们的竹编文化。”

周师傅点点头,眼里满是自豪:“我爷爷就是做竹编的,以前村里家家户户的竹篮、竹筐都是他编的。后来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这手艺差点就断了。现在好了,村里支持,还有游客喜欢,我不仅能靠这手艺赚钱,还能把爷爷的手艺传下去,心里高兴啊。”

正说著,村里的小学生林晓雅蹦蹦跳跳地跑了进来,手里拿著一个歪歪扭扭的竹编小篮子:“周爷爷,您看我编的篮子好不好看?我想编一个送给城里的表姐,让她知道咱们清溪村的竹编可厉害了!”

周师傅接过小篮子,耐心地帮她调整鬆动的竹篾:“晓雅真聪明,一学就会。这个篮子编得不错,再把边缘修一修,就能送给表姐了。”他说著,拿起小刀,小心翼翼地把竹篮边缘的毛刺刮掉,又用砂纸打磨光滑。

苏晚看著这一幕,笑著对许朗说:“咱们可以跟村里的小学合作,开个竹编兴趣班,让周师傅来教孩子们编竹编。这样不仅能传承手艺,还能让孩子们了解村里的文化,以后说不定还能出几个小竹编师傅呢。”

许朗眼前一亮:“这个主意好!我明天就去跟校长谈,正好放寒假了,孩子们有时间学。等明年开春,还能让孩子们的作品在研学营展示,让游客看看咱们清溪村的下一代有多棒。”

从竹编坊出来,雨已经停了,太阳透过云层洒下来,给石板路镀上了一层金光。路过荷塘时,两人看见张婶正蹲在岸边,往荷塘里撒菜籽。“张婶,您这是种什么呢?”苏晚好奇地问。

张婶抬起头,擦了擦手上的泥:“这是雪菜籽,冬天种下去,明年春天就能长出小青菜,正好给游客做野菜豆腐。你们看,这荷塘边的土地閒著也是閒著,种点蔬菜,既不浪费,又能给农家乐添点新鲜菜。”她指著荷塘边的土地,只见一排排菜籽已经种好,上面盖著一层薄土,透著勃勃生机。

“您真是精打细算,”许朗笑著说,“明年研学营开了,游客肯定喜欢吃这种原生態的蔬菜。到时候,咱们还能让游客自己来摘菜,体验农耕的乐趣。”

张婶点点头:“我也是这么想的!昨天跟村里几个姐妹商量了,打算把荷塘边的土地分成小块,种上不同的蔬菜,春天的时候,让游客自己摘菜、自己做饭,肯定比单纯吃饭有意思。”

聊著聊著,不知不觉就到了晚饭时间。张婶热情地邀请他们去农家乐吃饭,刚走进院子,就闻到了饭菜的香味。桌子上已经摆好了几道菜:松针熏腊肉、腊肠炒青椒、茶油炒青菜,还有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味合蒸,每一道菜都透著浓浓的乡土味。

“快坐!”张婶给他们盛上米饭,“这些菜都是用村里的食材做的,腊肉是老王熏的,青菜是我自己种的,茶油是李叔榨的,你们尝尝,跟城里的菜是不是不一样。”

许朗夹了一筷子腊味合蒸,腊肉的油香、腊肠的咸香和腊鱼的鲜香味融合在一起,配上米饭,让人胃口大开。“太好吃了!”他忍不住讚嘆,“这就是清溪村的味道,是城里吃不到的味道。”

苏晚也点点头,一边吃一边说:“等『清溪年礼』做出来,一定要让城里人尝尝这味道。以后,咱们还要把清溪村的味道传到更远的地方,让更多人知道这个美丽的小村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