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章 荷香四溢传佳讯 非遗传承谱新章》(1/2)
《清溪荷韵·第347章 荷香四溢传佳讯 非遗传承谱新章》
隨著《乡村振兴》杂誌记者的採访结束,清溪村的非遗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展示馆的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著,挖掘机的轰鸣声、村民们的劳作声,交织成一曲充满希望的乐章。
周师傅每天都泡在施工现场,监督著木料的加工和门窗的製作。他看著老油坊的木料逐渐变成了展示馆的框架,心中满是感慨。“这些老松木可真是宝贝,放了这么多年,终於又有了用武之地。”周师傅一边抚摸著加工好的木樑,一边对身边的苏晚说道。苏晚点点头,笑著说:“是啊,这些木料带著岁月的痕跡,等展示馆建成,肯定能让游客感受到浓浓的歷史韵味。”
王婶的蓝染工坊也格外热闹,为了给展示馆提供足够的染布,她带著几个村民日夜赶工。染缸里的染料不断翻滚,一块块白色的布在她们的手中变成了色彩斑斕的荷染布。“王婶,这批染布的顏色真好看,尤其是这块秋荷染的,顏色就像秋天的荷塘,特別有层次感。”林晓拿著一块刚染好的布,讚嘆道。王婶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笑著说:“这可是我新调试的配方,用了更多的荷叶和荷,顏色自然就更鲜艷了。”
张婶则忙著为民宿和展示馆製作布艺装饰。她坐在院子里,手中的针线穿梭不停,一块块荷染布在她的手中变成了漂亮的窗帘、桌布和抱枕。“张婶,您这手艺真是越来越精湛了,这些布艺装饰肯定能让民宿和展示馆增色不少。”许朗路过张婶的院子,忍不住夸讚道。张婶抬起头,脸上洋溢著笑容:“这都是多年的手艺了,能为村里的发展出份力,我也开心。”
与此同时,林晓也没閒著。她不仅要对接客户订单,还要安排研学团的相关事宜。这天,她接到了一个来自省城的研学团预约电话,对方表示对清溪村的非遗项目非常感兴趣,想组织学生来村里体验荷染和竹编。“林晓姐,这次研学团有多少人啊?”阿杰问道。林晓看了看手中的记录,说:“大概有五十人,他们想在村里住两天,体验完整的非遗项目。”阿杰兴奋地说:“那太好了,这可是个宣传咱们村的好机会。”林晓点点头,说:“是啊,我得赶紧跟苏晚姐商量一下,安排好研学团的行程和住宿。”
苏晚在得知研学团的消息后,立刻召集了王婶、周师傅、张婶和许朗等人开会。“大家都知道了,有个五十人的研学团要来咱们村,这是个很好的机会,既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咱们的非遗手艺,又能为村里带来一定的收入。”苏晚说道,“咱们得好好安排一下他们的行程,让他们在这里有个难忘的体验。”经过討论,大家决定让研学团第一天先参观蓝染工坊和竹编作坊,学习荷染和竹编的基本技巧,第二天则在非遗展示馆进行实践操作和体验,同时还安排了张婶教大家製作荷酥。
“这样安排挺好的,既能让学生们学到东西,又能让他们感受到咱们清溪村的特色。”周师傅说道。王婶也表示赞同:“是啊,我会好好教他们染布的,让他们每个人都能做出一块属於自己的荷染布。”张婶笑著说:“我也会把做荷酥的技巧都教给他们,让他们尝尝自己做的美味。”
就在大家为研学团的到来做准备的时候,苏晚又收到了一个好消息。北京的服装设计公司发来消息,说他们用秋荷染布料设计的汉服系列在市场上受到了广泛关注,订单量不断增加。他们希望能与清溪村进一步合作,扩大秋荷染布料的生產规模。“苏晚姐,这可真是个好消息啊!”林晓兴奋地说,“看来咱们的秋荷染布料真的要火了。”苏晚也很高兴,她说:“这说明咱们的非遗手艺有市场,有潜力。不过,我们也要注意质量,不能因为订单多了就降低標准。”
为了满足北京服装设计公司的需求,王婶决定增加染布的人手和设备。“我打算再招几个村民来帮忙,同时再买几个染缸,这样就能提高產量了。”王婶在会上说道。周师傅也表示会加快竹编產品的生產,为后续的合作做好准备。“我会带著大家加班加点,保证不会耽误订单的交付。”周师傅坚定地说。
隨著展示馆的建设接近尾声,民宿的改造也基本完成。焕然一新的民宿里,荷染布的窗帘和床品、竹编的灯具和摆件,处处都体现著清溪村的特色。游客们走进民宿,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非遗文化氛围的温馨家园。“苏晚姐,民宿改造得太漂亮了,我都想在这里住下来了。”林晓看著改造后的民宿,笑著说。苏晚也很满意,她说:“这都是大家的功劳,希望游客们能喜欢这里。”
终於,在大家的期待中,非遗展示馆正式建成了。展示馆的外观古色古香,青石板路两侧荷映水,老木料搭起的屋檐下掛著染布风铃。走进展示馆,左边是荷染布料的展架,右边是竹编成品的展台,中间的体验区摆放著各种工具和材料,等待著游客们来体验。“苏晚姐,展示馆建得太棒了,这简直就是咱们清溪村非遗文化的一个缩影。”许朗激动地说。苏晚看著展示馆,眼中满是欣慰:“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希望它能成为传承和弘扬咱们非遗文化的重要平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