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章 荷风送爽迎宾客 非遗薪火续新程(2/2)
下午学做荷酥时,厨房顿时变成了欢乐的海洋。张婶把揉好的麵团分给学生们,教他们擀皮、包馅、捏:“麵团要擀得薄一点,不然酥皮不够多;馅不要放太多,不然会露出来。捏的时候,手指要轻轻捏,像这样一圈圈捏出瓣的形状。”
学生们跟著张婶的步骤做,有的把麵团擀成了不规则的形状,有的包馅时把馅挤了出来,有的捏捏成了“四不像”,但每个人都笑得很开心。一个胖嘟嘟的男孩举著自己做的“歪歪扭扭荷酥”,对张婶说:“张婶,您看我做的,虽然不好看,但肯定好吃!”张婶笑著点头:“好看不好看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动手做的,吃起来才香。”
傍晚时分,研学团要离开了。学生们手里拿著自己染的荷染布、编的竹篮和做的荷酥,脸上满是不舍。“苏晚姐,下次还能来吗?我还想学更多非遗手艺!”“我要把今天的体验写成作文,让同学们都知道清溪村的非遗!”苏晚笑著说:“当然欢迎!以后我们会开设更多非遗体验课程,隨时欢迎大家来玩。”
送走研学团后,苏晚回到民宿,刚坐下喝了口荷叶茶,手机就响了。是北京服装设计公司的李经理打来的:“苏晚女士,告诉您一个好消息!咱们合作的秋荷染汉服系列在时装周上反响特別好,好多品牌都想跟咱们合作,还有几个明星也订了汉服,您看咱们是不是能扩大生產规模?”
苏晚惊喜地坐直身体:“真的吗?太好了!扩大生產规模没问题,我跟王婶商量一下,再招几个村民来帮忙,保证不耽误订单。”掛了电话,她立刻给王婶打了过去,王婶听完也特別高兴:“太好了!我早就说秋荷染的手艺能行,现在终於被更多人认可了。招人的事您放心,村里肯定有不少人愿意学。”
第二天一早,苏晚就在村里的公告栏贴了招聘启事,没想到一上午就有十几个村民来报名。其中有刚毕业的大学生,有在家带孩子的妇女,还有退休的老人。“苏晚,我早就想跟著王婶学荷染了,就是不好意思说,现在有机会了,我肯定好好学!”一个叫李娟的妇女说道。“苏晚姐,我学过设计,能不能帮著设计荷染图案?我想把清溪村的风景都染在布上!”刚毕业的大学生陈阳兴奋地说。
苏晚看著大家热情的样子,心里充满了干劲。她把报名的村民分成两组,一组跟著王婶学荷染,一组跟著周师傅学竹编,还让陈阳负责设计文创產品的图案。“以后咱们不仅要做荷染布和竹编,还要开发更多的文创產品,比如荷染笔记本、竹编檯灯、荷酥礼盒,让更多人知道清溪村的非遗。”苏晚在动员会上说道,台下的村民们纷纷点头,眼里满是期待。
接下来的日子里,清溪村更加忙碌了。荷染工坊里,王婶带著新招的村民熬染料、染布料,染好的布料堆得像小山一样;竹编作坊里,周师傅教村民们编各种竹製品,从简单的竹篮到复杂的竹编茶桌,每一件都做得精致美观;陈阳则趴在桌子上,画著各种荷染图案,有荷塘月色、有荷锦鲤,还有清溪村的风景,每一幅都充满了灵气。
张婶也没閒著,她不仅要做荷酥,还要为民宿和展示馆製作布艺装饰。这天,她拿著一块刚做好的荷染布桌布,来到民宿的房间里,小心翼翼地铺在桌子上:“你看,这桌布上的荷纹是我特意设计的,跟房间里的竹编灯具特別搭。以后每个房间都要铺这样的桌布,再放几个荷酥礼盒,让游客们住得舒服,还能带走咱们村的特產。”
苏晚看著铺好的桌布,满意地点点头:“张婶,您这手艺真是越来越好了。对了,下个月有个非遗文化博览会,咱们要带著荷染、竹编和荷酥去参展,您要不要一起去?”张婶眼睛一亮:“真的吗?我还从来没去过博览会呢!我肯定去,到时候我现场做荷酥,让更多人尝尝咱们清溪村的味道。”
就在大家为非遗文化博览会做准备时,《乡村振兴》杂誌的记者又来了。这次他们不仅要採访清溪村的非遗发展情况,还要拍一部纪录片,记录清溪村的变化。“苏晚女士,上次採访后,很多读者都对清溪村的非遗感兴趣,还有不少人想来旅游,您能说说清溪村接下来的规划吗?”记者问道。
苏晚坐在展示馆的院子里,看著远处忙碌的村民们,笑著说:“接下来我们打算建一个非遗研学基地,让更多的孩子了解非遗;还要开发非遗主题旅游线路,让游客们深度体验非遗文化;另外,我们还想跟更多的企业合作,把清溪村的非遗產品卖到全国各地,甚至国外。我们希望清溪村能成为非遗传承的示范点,带动更多的乡村发展非遗產业。”
记者点点头,又问:“在非遗传承过程中,遇到过什么困难吗?是怎么解决的?”苏晚想了想,说:“刚开始的时候,很多村民不理解,觉得老手艺赚不了钱,不愿意学。后来我们通过举办体验活动、跟企业合作,让大家看到了非遗的价值,越来越多的人就愿意加入了。还有就是资金和技术的问题,多亏了省文旅集团的支持,我们才能建起展示馆和民宿,引进先进的设备。”
採访结束后,记者跟著苏晚参观了荷染工坊、竹编作坊和民宿,用镜头记录下村民们忙碌的身影和精美的非遗產品。“清溪村的故事太感人了,我们一定会把这部纪录片拍好,让更多人知道这里的非遗文化。”记者临走时说道。
非遗文化博览会开幕那天,清溪村的展位前挤满了人。王婶现场演示荷染工艺,一块白布在她手中很快就变成了色彩鲜艷的荷染布;周师傅编著竹蜻蜓,一个个小巧玲瓏的竹蜻蜓被游客们爭相购买;张婶则在展位后做荷酥,香气飘得很远,吸引了不少人排队品尝。
苏晚和陈阳忙著向游客介绍非遗產品,陈阳设计的荷染笔记本和竹编檯灯特別受欢迎,很快就卖断了货。“苏晚女士,你们的產品太有特色了!我想跟你们合作,把这些產品放到我们的连锁店里卖,您看行吗?”一个穿著西装的男人问道。苏晚笑著点头:“当然可以!我们很乐意跟您合作,一起推广非遗文化。”
博览会结束后,清溪村接到了很多合作订单,非遗產品的知名度越来越高。苏晚站在展示馆的屋顶上,看著远处的荷塘和忙碌的村庄,心里满是感慨。从一个普通的小山村,到如今的非遗特色村,清溪村的变化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她知道,非遗传承的路还很长,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一定能让清溪村的荷香飘得更远,让老手艺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这天晚上,村里举办了一场热闹的篝火晚会。村民们围著篝火,唱著山歌,跳著舞,手里拿著荷染布和竹编品,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王婶拉著苏晚的手,笑著说:“苏晚,多亏了你,咱们村的老手艺才能传下去,日子才能这么好。”苏晚摇摇头:“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以后咱们还要一起加油,让清溪村的非遗走得更远。”
篝火映著每个人的笑脸,荷塘里的荷在夜色中静静绽放,荷香伴著歌声飘向远方。苏晚知道,清溪村的非遗新程,才刚刚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惊喜和挑战在等著他们,但她坚信,只要心中有热爱,脚下有力量,就一定能书写出更精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