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京城初探 暗流涌动(2/2)

路白忍不住举手。吴教授略显意外地点了他:“这位同学,有什么问题?”

“吴教授,”路白站起身,声音平稳但清晰,“您强调引进先进理念和设备的重要性,我非常认同。但您提到基层的『土法』和『小创造』是『绊脚石』,我有些不同看法。以我所在的轧钢厂为例,我们利用废旧物资研发的『土法仙丹』,解决了厂里工人长期缺乏有效劳保药品的实际困难,成本极低,效果显著。这难道不是立足现实条件、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吗?在现阶段国家整体工业基础还不均衡的情况下,『土法』和『洋法』,是否应该相辅相成,而非完全对立?”

教室里一片寂静。吴教授脸上的笑容淡了些,镜片后的目光变得锐利起来。

“这位同学,你的例子很生动。”吴教授语气依然平和,但带著一丝居高临下的意味,“但个案的成功,不能代表普遍规律。你所说的『土法仙丹』,它的生產工艺规范吗?质量標准可控吗?能大规模复製推广吗?安全性和长期效果有科学验证吗?靠热情和『土办法』解决一时之需可以,但要支撑一个现代化国家的工业体系,靠的是科学、是制度、是標准!是系统性的力量!而不是某个仓库小组的『灵光一现』!我们要避免陷入狭隘的经验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思维。”

“可是,吴教授,”路白毫不退缩,他想起王守仁的告诫,想起轧钢厂无数工人期盼的眼神,“任何先进的技术和管理,落地生根都需要土壤!都需要结合具体厂情!完全否定基层实践中的智慧和创造力,会不会导致引进的『先进』水土不服,变成空中楼阁?工人群眾的智慧,难道不是技术革新最深厚的源泉吗?”

两人的观点在课堂上针锋相对,空气仿佛凝固了。学员们表情各异,有的为路白的胆量惊讶,有的觉得他过於较真不识时务,也有少数人眼中流露出思索。

吴教授的脸色终於沉了下来:“这位同学,你的观点很有代表性,代表了部分基层同志对新事物、新理念的……保守態度。技术和管理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我们需要的是解放思想,拥抱变革,而不是固守落后的经验。你的问题,恰恰说明我们这次进修的必要性!坐下吧,我们继续课程。”

路白缓缓坐下,掌心微微出汗。他並非要全盘否定吴教授的理论,但他深知,轧钢厂的实践不是“保守”,而是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寻求生路的智慧!吴教授轻描淡写地將他的质疑归结为“保守態度”,这种標籤化的否定,让他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和……警惕。

下课后,赵工凑过来,低声说:“路白,你胆子真大!不过……你说得对!俺们厂里也有老师傅的绝活,那些『洋机器』有时候还真比不上!”张总工则面无表情地收拾书本,淡淡瞥了路白一眼,没说话。陈干部则笑呵呵地打圆场:“哎呀,学术討论嘛,各抒己见,都是为工作!路白同志有基层经验,发言很实在!吴教授站得高看得远,也很有道理!走走走,吃饭去!”

路白没有去食堂。他独自走到校园僻静处的一棵老槐树下,靠著树干,深深吸了一口气。京城的空气乾燥而微凉,带著北方深秋特有的萧瑟。他掏出怀里的搪瓷缸,轻轻打开。那缕乌黑的青丝静静躺在缸底,在午后的阳光下泛著柔和的光泽。秦淮茹平静而坚定的眼神,傻柱挥舞的拳头,周晓白含泪递上的笔记本,礼堂里工人们雷鸣般的掌声……一幕幕在眼前闪现。

吴教授那“绊脚石”、“保守態度”的论断,像冰冷的针扎在心上。他明白,在京城这片深水里,他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更是轧钢厂无数工人的实践和期盼,是“星火燎原”的希望!这场关於道路的爭论,才刚刚开始。他面对的不是一个吴教授,而是一种强大的、似乎代表“先进”与“未来”的思潮。

他將搪瓷缸紧紧贴在胸口,那缕青丝仿佛传递著无声的力量。

“技术是你的根,工人是你的本!”王守仁的叮嘱在耳边迴响。

“星火不灭,终將燎原!”自己离別时的誓言犹在心头。

路白抬起头,望向高远的蓝天。眼神中,初来时的复杂情绪已被一种更清晰、更坚定的东西取代——那是淬火后的清醒,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决绝。

在这片藏龙臥虎的天地里,他的“青云路”,註定不会平坦。但怀揣著来自基层的火焰和承诺,他必须在这看似先进、实则可能暗流汹涌的殿堂里,找到属於“路白”的道路,发出属於千万普通工人的声音!

他將搪瓷缸仔细收好,整理了一下身上的中山装,迈开步伐,重新向宿舍楼走去。背影依旧挺拔,步伐依旧沉稳,只是那眼神深处,已燃起两簇幽深而执拗的火焰。京城的第一课,他学到了,但他绝不会被轻易“改造”。前路艰险,但战斗,已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