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熔炉(1/2)

钱教授的到来,如同在轧钢厂这片绝望的冻土上,投下了一束来自科学殿堂的强光。他带来的不是一两个人,而是一个由他的得意门生和两名年轻助教组成的精干小团队,还有几大箱沉甸甸的、在仓库昏暗光线下闪烁著金属冷光的简易实验仪器:天平、简易显微镜、恆温烘箱(烧木炭供热的土法改造品)、ph试纸、研磨钵、甚至还有一台依靠手摇发电的简易分光光度计(在1962年已是尖端)!

这些在工业大学实验室里寻常的设备,在这瀰漫著废渣粉尘和药膏气味的仓库里,显得如此格格不入,却又如此震撼人心!钱教授没有丝毫客套和嫌弃,他指挥著学生立刻在仓库角落清理出一块相对乾净的区域,支起摺叠桌,架设仪器。他本人则直接走到路白面前,目光锐利如刀:“路白同志!把你所有的原料、配方、工艺、问题、还有那些『感觉』和『经验』,统统告诉我!不要有任何保留!时间就是生命!也是轧钢厂的命!”

路白看著眼前这位学界泰斗眼中燃烧的、不输於自己的急迫火焰,心中最后一丝疑虑烟消云散。他深吸一口气,压下胸腔的灼痛和眩晕感,立刻进入状態,语速飞快地介绍起来:

“核心原料是翻砂车间的废渣粉和锅炉房的赤铁矿粉……废渣粉需高温煅烧活化,但温度稍高就结块影响分散……赤铁矿粉添加比例凭经验,效果不稳定……『老鴰筋』根粉已彻底断供,目前纯靠物理防护机制……最大的问题是粘附性和持久性,尤其在活动部位容易脱落……还有,不同批次原料成分波动大,导致膏体性能不稳定……”

钱教授一边听,一边飞快地在小本子上记录,眼神越来越亮:“物理防护?利用矿物粉吸湿收敛、形成物理屏障?好!思路独特!立足现实!但不够!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他猛地指向那堆灰黑色的废渣粉,“立刻取样!做成分分析!粒度分布!比表面积!吸水性测试!我要知道它为什么能吸湿,为什么能粘合!”

他又指向赤铁矿粉:“测!铁含量!形態!氧化程度!验证它是否真有微弱抑菌作用,机理是什么!”

最后,他拿起一罐冷却的“防护膏”:“膏体本身的流变学性质!粘弹性!在不同温度、湿度下的稳定性!这些,都要数据!要量化!不能再靠『感觉』!”

一道道清晰的指令从钱教授口中发出,带著实验室特有的冷静和精准。他的学生们立刻行动起来,如同精密的仪器,取样、称量、研磨、观察、记录……仓库的一角,瞬间变成了一个紧张而有序的战地实验室。冰冷的仪器与滚烫的药锅、粗獷的石臼同处一室,形成了奇特的景象。

路白被这科学的力量深深震撼。他不再是一个人在黑暗中摸索,他身后站著一支用知识武装起来的生力军!他强打精神,忍著剧痛,守在钱教授身边,隨时解答疑问,提供现场经验。周晓白则成了最关键的桥樑,她熟悉仓库的每一份原始记录,飞快地將路白的“土经验”翻译成钱教授能理解的参数,又將实验室的初步发现反馈给生產一线。

“路厂长!钱教授!”一个学生拿著刚出炉的检测报告,声音带著兴奋,“废渣粉的主要成分是高岭土和石英!高岭土!它有很好的层状结构和吸附性!这就是吸湿收敛的关键!煅烧温度確实很敏感,最佳活性温度在450-480度!超过500度结构破坏,就结块了!”

“好!”路白眼中爆发出精光,“柱子!听到没?!450到480!给老子死死盯住炉温!”

“赤铁矿粉!”另一个学生匯报,“含铁量很高!形態以赤铁矿(α-fe2o3)为主!我们做了简单的抑菌圈实验,虽然微弱,但確实有!可能是氧化铁表面的活性氧作用!机理需要深入研究!”

“微量有效!”钱教授拍板,“保持添加!比例可以再摸索优化!”

“防护膏的流变数据出来了!”第三个学生拿著记录,“膏体在体温下呈假塑性,剪切变稀,有利於涂抹!但屈服应力偏低,导致在重力或活动下容易流动变形、脱落!需要增强其內部结构强度!”

“增强结构?”路白皱眉思索,“加什么东西?现在原料……”

“不用加!”钱教授目光如炬,指著检测报告,“看这里!废渣粉里的高岭土颗粒,就是天然的增强剂!关键在分散!现有搅拌方式太粗糙,颗粒团聚严重,无法形成有效网络结构!”

他立刻转向他的学生:“设计实验!测试不同搅拌强度、时间对膏体流变性的影响!寻找最佳分散工艺参数!还有,探索添加极少量(千分之几)的天然植物胶(如榆树皮胶残留物)作为流变调节剂的可行性!晓白同志,配合寻找可能的替代品!”

科学的力量开始显现威力!实验室的灯光彻夜不熄,与仓库的炉火交相辉映。数据、参数、优化方案,如同涓涓细流,源源不断地匯入路白的指挥体系。

“柱子!新炉温控制点!475度正负5度!”

“研磨组!废渣粉细度再提高!目標粒度分布范围按这个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