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譁变(1/2)

翌日,涿县城外点齐百余奔命兵,另有公孙瓚送来的十名积射士。

两者皆为东汉地方武装中最常见的部队。

闻命奔走,谓之奔命。

寻跡而射,谓之积射。

光从名字上就听得出来,一个以快速机动闻名,一个以擅长射箭闻名。

在边郡,两者大多是年轻体壮的无业游民,或是乡中恶少年,总之,这支部队並不是经过系统训练的正规军。

前汉时,国家极度军事化,奔命兵战斗力还很强。

到了后汉,实行募兵制,废除了全民秋季训练,奔命兵的质量就逐年下降了。

大部分充任奔命兵指挥官的人,也都是县中的小吏作为临时工,极其缺乏作为军官的基本素养,反正是用来填线的炮灰,对於朝廷来说,这批兵马只要数量管够能应急就行,別的也没要求。

刘备来到城北接管涿县奔命兵时,只见到一群散兵游勇,没有甲冑,皮甲都没有,服装则破破烂烂,蓬头垢面、浑身长满虱子,脸上糊的像是一群乞丐。

“想把这伙儿人平安带到战场可不容易。”

“他们多数人大字不识一个,出了县就分不清东南西北。”

“这番冰天雪地之下,带他们北上守塞?只怕半路上都得跑掉一半。”

简雍咂了咂舌:“玄德,还是算了吧,咱找机会推辞了,回村里喝酒吃肉多痛快。”

刘备也甚是为难,但办法总比困难多。

只要能上战场,就还有机会出人头地。

他仔细询问眾人一番,这才得知涿县奔命兵多是衣食不饱出身寒微,连身衣裳都添置不起。

刘备无奈之下,只能先去公孙老哥的结义兄弟繒贩李移子处借了一百套行头。

隨后又费了半天的时间教他们基本的战场生存手段。

在这段时间里,简雍统计了兵员信息,並按照汉朝规章写在了竹简上。

这一百名奔命兵会被分为两队。

汉制一队五十人,队率为关、张。

两队为一屯。

刘备只能暂领屯长一职,教习他们汉军的作战指令。

直到战爭结束,这批奔命兵都会与他一同吃住作战。

经歷一天的磨合后,奔命兵正式从涿县出发。

此时,沿途邮驛正好传来州中最新命令,各地奔命,立刻赶往州治蓟县城。

州治在广阳郡,距离涿县一百来里。

队伍了三天时间才抵达。

【记住全网最快小説站.com】

等到匯合时,此处已经集结了良乡、广阳、安次、雍奴等二十余县的奔命兵、积射士,还有大量囚徒临时组建的驰形士。

加之驻防在渔阳郡的渔阳营,城中汉军前后已不下五千多人。

这本是赶赴边塞,加强边防的最好时机。

怎奈州里的官吏们根本没摸清鲜卑人的主攻方向,除了开会还是开会。

这一晃两天就过去了。

蓟县距离居庸关足有两百汉里,就算现在启程也得七天才能抵达。

鲜卑人还会等七天吗?

刘备在官署里待得时间长了,便上书州里陈明利害,言说胡人疑似声东击西,主力正向幽州集结,却反跟公孙瓚一样吃个闭门羹。

这年头啊,出身不够,连州府大门都进不去。

汉家虽然是个武德充沛的王朝,但到了中期开始,已经有武官政治向文官政治转型的趋势。

用公孙瓚的话来说就是,读经书的世家公子们当了太守,自然就瞧不起那些只能在边郡打仗的武夫了。

越往后,这种文化歧视越严重,但凡大家子弟能读书入仕的,就绝对不愿意入伍。

到了西晋,甚至就连有过当將军的履歷,也会被士族高门讥讽为『將种』咯……

士族官僚们相信圣贤书里的仁德故事能感化蛮夷,把精力都放在让政绩如何变得好看上。

一遇到大事儿,只会之乎者也,圣人云如何如何,这类无用读书人在东汉末年的舞台上简直数之不尽……

直到第三日,州里还是没能决定在何处布防。

广阳太守刘卫甚至认为鲜卑主力远在并州,幽州安然无虞,不需大惊小怪便高枕无忧起来,甚至私自调发奔命兵给他修官署。

如此种种,严重激化了基层军官和汉军高层之间的矛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