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出关(2/2)

眾人听是沮阳传回消息,满庭官吏倏然起身。

沮阳乃是上谷郡治,就在居庸关北,消息到来得快。

刘虞当即起身道:“沮阳还没丟?”

斥候道:“是,护乌丸校尉营败北后,残兵退往沮阳,与郡兵合力守城。”

庭中霎时间喧譁一片。

齐周整理思路后,回首道:“州君,胡骑既无力破居庸关,又久攻沮阳不下……正是兵力不足也。”

“这么一来,鲜卑人的目的就清楚了,在幽州境內的恐怕是偏师。”

“而檀石槐所在的并州才是主力。”

“胡人在幽州声势越大,越说明其部意在并州。”

“若真要是有能力进取幽州,胡人先锋又怎会被几百名奔命兵挡住呢?又何须大张旗鼓,四面惊扰?”

这一结论得到了多数人的赞同。

“虚惊一场,我早先便说了,一介白身能有什么见地。”

“绕来绕去,险些被他误了国事。”刘政冷哼两声,话中有话。

刘备懒得与这等得势小人囉嗦。

虽然都是汉室后裔,但这人出身琅琊刘氏,是东汉琅琊王后代。

汉末天下,刘姓大小宗室子孙不下二十万,但论及亲疏关係,好些真是八竿子打不著一块儿。

有些刘姓宗室,就不点名道姓了,在曹氏代汉的过程中,一大批人为其摇旗纳威。

说到底,豪强属性,最终还是大於宗族属性了。

也不是所有人都是刘备这种愿意做点实事儿的,光张嘴说话,暗地里不当人的更多。

见刘政与刘备不太合得来,刘虞主动为其缓和。

“府君,你也別如此武断,如今形势渐渐清晰,虽则玄德判断失误,可他的初心仍是为了汉家,毕竟还守住了居庸关,这仍然是大功一件。”

刘虞转身看向刘备:“此行收復上谷,玄德可愿同行?”

刘备坚持道:“州將!事態不明,还是再等等吧,备派出的斥候估计快回来了。”

“等不得了。”刘虞猛然挥袖,目光紧紧盯著地图上的沮阳,“城池被困,某身为刺史,岂能坐观成败。”

“沮阳是上谷郡治,干係重大,眼下即將陷城,援兵不到,自时满城百姓都將死於膏野。”

“我意已决,出关解围。”

“再者,就算我军不胜,也可从容退回居庸关嘛。”

“此事不必再议。”

“虞会先行进入上谷,玄德如愿隨军,某身边一定为玄德留个位置。”

刘备暗嘆一声,见眾將去意已决,不復多言。

他拱手对著刘虞行了一礼,便退出宴席。

离席时,帐內歌舞尤甚。

……

翌日拂晓,居庸关城门如巨兽张口。

渔阳营铁骑迎著白雾出行,隨后是广阳郡兵、各县奔命兵、积射士、驰刑士。

刘备立於譙楼,见刘虞羽盖车碾过山道,他良久不语。

“州將终是放不下清名啊……朝廷中人也是,远在千里之外,分不清局势,还总想著遥控战局。”简雍抱著暖炉,来到刘备身旁。

“调集这么多人手,也不知能不能击退胡兵。”

“此去若败,恐怕幽州將门户洞开。”

刘备点头称是。

东汉內郡兵早被光武陆续废除,边郡则各有四千左右的郡兵,汉军去解围自然不可能都带上。

通计算他护乌丸校尉营残部加沮阳守军能有三千,广阳郡兵加各地奔命兵、积射士五千。

右北平、渔阳、涿郡各自分了人马,外加渔阳营千人。

这便不下万余人马。

实际上,刘虞这些天陆陆续续集结了两万兵马,就是衝著解围上谷而去的。

相对於那些只知推諉的太守,刘虞確实有收復失地的想法,可惜他本人没有这个本事……

东海刘伯安,乃是三国宋襄公,是能被公孙瓚以几百人冲烂十万大军的神仙指挥官。

由他亲自出马指挥的战役,胜负难料啊。

鲜卑人有多少,目下刘备尚不清楚。

围攻居庸关的都不下三千,包围沮阳的呢,至少得是守军的两倍以上吧。

纵然檀石槐真在并州,那也不能代表位处幽州的鲜卑人就不堪用啊。

鲜卑人如果真的將主力投入幽州,在上谷战场拥有的兵力,就绝不会比汉军少。

“备到希望真是自己判断错了。”

“可如果没判断错,那么幽州將面临艰难的处境。”

他俯瞰蜿蜒北去的长蛇——两万人的队伍拉出十余里长,后队尚在关內搬运輜重,前锋已没入军都陘的山岭之中,不见了踪影。

当夜,三更梆响时,关羽单骑撞开关门。

他满身是血,隨他同去的斥候,折损过半。

“大兄。”

“打探清楚了,没鹿回部没走远,正与其余鲜卑部落合围沮阳!”

“抓来的舌头,经过审问也说了实话,鲜卑上谷、代郡各部兵马,都在朝著沮阳集结。”

刘备诧异道:“统帅是檀石槐吗?”

“不。”关羽摇头:“是兄长的老对手,小可汗和连。”

……

附:东汉鲜卑可汗称號仅见於檀石槐,怎么称呼可汗继承人,不清楚,不过草原民族通常有『小可汗』『小王子』之类的称號,此处是泛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