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尚书真意,返乡楼桑。(1/2)

第86章 尚书真意,返乡楼桑。

车马轆轆,自令支驶向广阳郡时,连日沱的大雨终於停歇。

道旁青树如洗,翠色慾滴,枝叶交叠如拱。

湿润的空气中混著泥土与草木的清新气息,令人心神一爽。

刘备骑乘一匹神骏白马,行在队伍最前,正与身旁的关羽、张飞、简雍等人谈及此番州中的职务变动。

一行人需先至蓟县的幽州刺史府报到述职,之后再趁休沐假期,护送韩当的老母返回涿郡安置。

將至刺史府,但见府门大开,早有属吏在门外迎候。

此时的刘备,歷经柳城、平冈数场血战,其名早已传遍幽州。

除却玄、乐浪等偏远边郡以外,在幽州腹地刘玄德三字已是名动一时。

整个幽州刺史府中,属吏皆在二十岁以上,如刘备这般年仅十九便以军功显达、將被召入州府的,可谓凤毛麟角。

然而,府中诸吏无一人敢因年岁而轻视於他。

眾人皆心知肚明,这位年轻人的前程,全繫於刘使君的一念之间。

刘虞素来爱惜才干,尤喜提拔年轻俊彦。

闻报刘备已至,他即刻放下手中批阅的文书,竟亲自出迎至府门阶下。

见到刘备,他眼中流露出毫不掩饰的讚赏,疾步上前,一把握住刘备的双手,执手將其引入正厅,態度亲切之极。

宴席早已备好,筹交错之间,气氛融洽。

酒过三巡,刘虞放下酒杯,目光郑重地看向刘备:

“辽西战事初定,柳城暂得安寧。朝廷封赏旨意抵达之前,虞有意先表奏玄德为幽州武猛从事,留於州府任事。如此,既便於参赞州务,也方便你日后归家省亲。玄德意下如何?”

从事一职,仅为三百石月俸的小官,由刺史自行辟除,看似是平调,然则留在州府中枢,接近权力核心,结识各方人物的机会远非边郡可比,实为日后晋升之阶。

刘虞此举,意在铺路。

今岁朝廷要大举用人,或许他已从某些渠道预闻风声,这才將刘备召回。

须知,歷史线在光和三年六月,天子將下詔,命公卿百官、宗室子弟荐举精通《古文尚书》、《毛诗》、《左传》、《穀梁传》之才士,受举者皆可拜为议郎。

此乃步入朝堂的绝佳契机。

议郎秩比六百石,常伴天子左右,顾问应对。

以刘备所立军功,加之刘虞声援,擢升至此位,並非难事。

刘虞早已洞悉此事,故而今日宴间,看似閒谈,实则考较。

他捻须微笑,目光深邃:

“玄德昔日曾隨卢公在阳游学。我记得,卢公最精通的,便是《古文尚书》。”

“今日兴致颇佳,便以此经考你一考,如何?”

刘备心领神会,拱手谦逊道:

“备虽曾受教於卢门,然资质鲁钝,所学不过皮毛。州君垂问,敢不尽力?”

刘虞神色一肃,道:

“刘姓乃陶唐尧之后裔。我便取《尧典》篇发问:敢问玄德,依尧帝之道,当如何使我幽州四境安泰,百姓阜安?”

刘备略一沉吟,朗声应对,声音清越:

“《尧典》有云:『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勛,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於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黎民於变时雍。』”

“尧帝以其崇高德行,先使家族和睦亲善,继而公正地辨明百官职守,从而使得天下万邦和谐共处,眾民也变得友善和睦。”

“依备浅见,为政者当效法先圣,首重修身明德,继而妥善安顿亲族,政及小民,如此方能真正协和万邦,使黎民安乐。此或可应用於幽州,以期四境安寧。”

刘虞听罢,眼中讚赏之色更浓,頜首再问:

“《说命》篇有云:『说拜稽首曰: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王忱不艰,允协於先王成德,惟说不言有蕨咎。』此又当作何解?”

刘备从容对答:

“此段记载商王武丁与贤相傅说之事。傅说出身卑微,曾为筑墙奴隶,武丁举其为相,殷商遂得大治。”

“武丁希望傅说多多进言,傅说却拜谢说:並非知晓道理困难,真正困难的是付诸实践。如果大王您真心不以践行德政为难事,那我若再不进言,便是我的罪过了。”

“州君借武丁与傅说之口,道出『知易行难”四字真諦。此-或许也正是州君想对陛下进的諫言吧?”

刘备抬头,目光清澈而敏锐地看向刘虞。

刘虞闻言,抚掌大笑,畅快无比:“玄德果然聪慧过人,见解深刻!”

他笑声渐歇,语气转为沉重:

“当今天下,弊病丛生,百姓困苦不得已而从贼,地方豪强大姓目无王法,恣意妄为。陛下————並非不知也。”

“昔日,蔡公直言上諫,陛下虽未採纳,私下亦曾为之嘆息。即便后来蔡公被朝中奸侯联手构陷,陛下仍设法保全其性命。”

“依虞之见,陛下乃是外似懵懂,內实明智,绝非昏庸之主,实是朝堂之上,奸充斥,蒙蔽圣听啊。”

“若有傅说那般的贤臣能在朝中辅佐,我大汉未必不能如武丁中兴一般,重现盛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