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算了,还是直接回云州市吧(1/2)

“12.7%,比基准线高1.2%。”

韩默没再说话,而是走到旁边的样品陈列柜前,拿起一瓶米酒样品,轻轻摇晃,观察酒体的掛壁情况:“黏度係数多少?”

“1.85mpa·s,比市售高端米酒低0.15。”陈志远几乎是脱口而出。

林兆寧和代国雨站在稍远的地方,对视一眼,眼中都带著惊讶——他们听不懂这些术语,但能感觉到,韩默和陈志远的对话,完全是在同一个专业维度上进行的。

接下来的討论更加深入。

韩默走到葡萄酒实验台前,拿起一杯样品,轻轻嗅了嗅:“多酚氧化酶残留量控制住了?”

“是的,通过低温预处理,残留量低於0.05mg/l。”陈志远迅速调出数据,“涩感物质单寧的聚合度提升了15%,所以口感更圆润,您尝尝?”

韩默接过酒杯,抿了一口,舌尖微微一卷,喉结动了动:“涩感后调的回甘不够明显,多酚保留率300%是理论值,实际口感转化率呢?”

“78%,我们正在调整橡木桶陈酿时间……”

药酒区域的討论更加技术化。

韩默甚至拿起一支移液枪,亲自操作了一次取样:“黄酮类物质提取效率4.8倍,但苦味閾值还是偏高,问题出在生物硷的协同萃取上。”

陈志远瞪大眼睛:“韩总,您连这个都……”

“苦味物质主要是芦丁和槲皮素,它们的溶出峰重叠了。”韩默放下移液枪,指向色谱图,“调整梯度洗脱程序,把峰值分开,苦味就会分散在风味曲线的后段,不会突兀。”

“现在的问题是,甘润-药香-回甘的三段式风味曲线,过渡还不够自然。”

陈志远飞快地记录著:“韩总,您说的这些,我们团队还在验证阶段……”

实验室里的其他研究员原本只是远远站著,但渐渐地,有人忍不住往前挪了几步,竖起耳朵听著,他们中有些人是后来加入的,听说过韩默的大名,但大多只是模糊地知道“老板懂技术”。

直到现在,亲眼看著韩默和陈志远你来我往地討论酒体结构、风味曲线、提取效率——那些他们熬了无数个通宵才勉强摸到门道的概念,他们才发现,韩默不仅懂,而且能精准指出问题所在,甚至给出具体的调整方向,他们才知道,老板懂技术到什么地步。

一位年轻的研究员悄悄掐了自己一下,怀疑自己是不是出现了幻听。

另一位女研究员看著韩默的侧脸,眼神复杂——她刚入职时,人事部的人说“大老板是技术出身”,她还以为只是客套话。

林兆寧咳嗽了一声,试图打破这略显压抑的气氛:“韩总,看来新品量產的问题不大?”

韩默放下手中的样品,环视一圈实验室,目光最后落在陈志远身上:“配比优化还需要多久?”

“两周。”陈志远毫不犹豫,“如果韩总確认现在的风味方向,两周內就能確定最终配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