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天下大吉,黄巾起义!(二合一)【其六】(2/2)

琅琊城最大的门阀势力单氏也同样表示支持皇帝,给钱,给人,给粮食。

史称,南汉。

而长安城中的刘协对此的应对则是下詔书,表明曹操所说的全都是假的,曹操才是那个最大的逆贼,至於那个孩子?当然也是假的啦。

他甚至拿出了先皇的詔书,並且拿出了当年那个孩子死亡的证据——以此来表明曹操是一个虚偽至极的逆贼!

於是,这里的大汉被称作“北汉”。

至此,天下两分,长安城那里,刘协占据了长安城,袁氏、杨氏等诸多门阀世家拥护,而刘备在这个时候则是病好了,再次被任命为丞相、太尉;而琅琊城这边,刘康以及曹操占据了这里的诸多地方,一部分拥护大汉的大贤来到了这里。

至於南边的巴蜀?

啊,不过是区区几个黄巾匪徒罢了,等到大汉爭夺出来了正统,隨手就能剿灭了。

所以,巴蜀之地,张角得以休养生息。

————————————————————————————

《汉书·大贤良师列传》:“汉末,天下崩乱,群雄並起。先是时黄巾祸起,角兄弟煽惑万民,寇掠州郡,汉室倾颓。及是时,曹贼谋逆,余党星散,而角竟携残部遁入巴蜀,据险自固,號 “大贤师”,政令自出,巴蜀遂成割据之势。”

《汉书·曹操列传》:“曹操,沛国譙人也,素有雄志,乃偽詔潜迎先皇遗孤,是为幼贼。操挟幼主东走,辗转至琅琊,据城而守。未几,操表幼贼即位,復国號汉,改元建安,都琅琊,史称南汉。操自为大將军,总揽朝政,挟天子以令诸侯,一时山东诸州多附之。”

《汉书·孝昭烈皇帝本纪》

孝昭烈皇帝,姓刘,讳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然少有大志,尝与乡中小儿戏於桑下,曰:“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 叔父刘子敬闻之,戒曰:“汝勿妄语,灭吾门也!”

年十五,母使游学,遂师事水镜先生。

时曹操亦从水镜学,与帝同窗,相善。操性譎诈,帝素察其异,然以同学故,未显露。

及学成归,值汉室衰微。

后入京都,辅佐孝威皇帝。威帝崩,少帝即位,帝仍居朝,尽忠辅弼。

俄而,灵帝刘协立,朝政混乱,权臣擅命。帝尽心辅佐,披荆棘,平叛乱,渐使朝局稍安。灵帝倚重之,常谓左右曰:“刘玄德,吾之股肱也。”

灵帝在位二十五年,无子嗣。临终,召帝於榻前,执其手曰:“朕崩之后,天下未寧,唯有託孤於卿。卿当继朕位,兴復汉室,勿负朕望。”

帝泣涕固辞,灵帝不许,遂崩。

眾臣以灵帝遗詔,奉帝即位。

帝既登极,改元章武,大赦天下。

自以承继大统,责任重大,乃夙兴夜寐,励精图治。减赋税,劝农桑,兴学校,整军旅,欲復光武之业。每念及汉室倾颓,未尝不嘆息流涕,常谓群臣曰:“朕虽不才,然中兴汉室之志,不敢忘也。”

在位七年,日夜操劳,积劳成疾,崩於洛阳宫。

遗詔曰:“朕承灵帝之託,欲兴汉室,然天不假年,未能如愿。诸卿当同心协力,辅朕之子,继成朕志。”

论曰:昭烈皇帝,起於微末,怀匡扶汉室之志。从学水镜,识曹操之奸;辅佐三帝,尽股肱之力。受灵帝之託,登九五之尊,夙兴夜寐,鞠躬尽瘁,可谓忠矣。虽未能完成中兴之业,然其志其德,足以垂范后世。

——————————————————————————————

《新汉书·魏王世家》:“曹操,沛国譙人也,素有雄志,乃潜迎先皇遗孤,是为幼主。操护幼主东走,辗转至琅琊,据城而守。未几,操表幼主即位,復国號汉,改元建安,都琅琊,是为汉之兴隆也。天子德感操之德行,即令其为丞相、大將军,加魏公也。上曾言:朕为太祖,而公当为魏王陈喜也!一时山东诸州多附之。”

《新汉书·奸佞传》:“刘协者,孝威皇帝少子也。初,先皇有嫡子讳辩,早立为太子,协乃庶出,序不当立。先皇崩,太子辩当承大统,是为少帝。协心怀覬覦,阴结宦官,值弒君。

少帝既死,协遂窃居帝位,改元承志。夫兄友弟恭,乃五常之纲,协弒兄夺位,逆天悖伦,禽兽不如。当是时,先皇遗孤尚存,乃少帝子,避祸於民间。操奉天命,迎归琅琊,正位续统,是为汉之正统。协在长安,明知有真主在东,却假託正统,倚刘备为爪牙,拒斥天命,是谓逆贼。

昔桀紂暴虐,尚不敢弒兄夺位;王莽篡汉,犹假禪让之名。协之恶,过於桀紂,烈於王莽。其据长安,擅改政令,征敛无度,关中百姓怨声载道。所谓北汉者,实乃协之偽號,刘备助紂为虐,亦难逃篡逆之罪。

史臣曰:汉之亡也,非亡於黄巾,非亡於门阀,而亡於刘协之手。夫正统者,承天序、顺人伦也。协弒兄自立,逆天而行,虽窃位长安,终为偽主。南汉承少帝之统,继先皇之嗣,此乃天命所归。协之逆跡,载於竹帛,虽欲掩之,其可得乎?”

————————————————————————————

《乾书·先圣太平帝君至圣天尊太祖高皇帝本纪》:太祖高皇帝者,讳角,冀州鉅鹿人也。少习《太平经》,晓阴阳五行,能呼风唤雨,百姓奉之若神。

东汉末年,威帝昏庸,宦官专权,朝政日非,民不聊生。时威帝崩,则天子两更,门阀世家之祸及天下,黔首百姓者家无余財。

太祖见天下大乱,遂聚徒眾,以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为號,谋而黄巾之义。旬月之间,天下响应,从者数十万。然官军围剿甚急,太祖乃审时度势,率精锐入巴蜀,据成都,以山川之险自固,休养生息,以待天时。

时天下三分:曹操拥刘康於琅琊,號南汉;刘协据长安,后传位於刘备,號北汉;太祖则雄踞巴蜀,国號暂未立。太祖在蜀,轻徭薄赋,兴修水利,劝课农桑,巴蜀大治,民皆归心。又练兵讲武,得魏延、周仓等猛將,兵势日盛。

建安八年,操死,而余天子。

时,其子丕素怀篡逆之志,覬覦大宝久矣。及操死,丕愈发骄横,胁逼天子,令其禪位。天子无法,遂於建安七年禪位於丕。丕改国號为魏,建元黄初,是为魏文。

丕在位三年,不修德政,唯务奢靡,朝野怨声载道。其时,司马氏父子(懿、师、昭)潜蓄异志,结党营私,权势日隆,有篡魏之心。黄初三年,司马师欲废丕自立,事泄,朝野震动,南汉旧地(时为魏境)大乱,叛乱四起。

太祖闻南汉之乱,知时机已至,乃顺天数,亲率大军,北伐曹魏。军至中途,闻丕病亡,其子叡继位。叡年幼,识大体,知天命不在魏,亦念及刘康旧恩,乃决议归政於刘氏。遂迎立旧主之子泰为帝,自降为王,居於鄴。

泰既立,与叡共商国事,皆以司马氏为大患。时官渡陈氏,素忠汉室,厌司马氏专权。泰与叡遣使往请,遂起兵,诛灭司马,逆党尽除,南汉(魏)境安。

泰与叡睹宇內分裂久矣,生民企望安定,又念北汉乃献帝刘协之绪,虽协无嗣,刘备继统,然终属汉胄,正统所系。二人遂於建安十三年共颁禪詔,奉传国璽綬北趋,归附北汉。

北汉主备(时已践祚)闻之大悦,遣吏迎入长安,復其爵秩。由是天下成北汉与大乾(太祖未改元前號)並峙之局。

时虽汉归一统,然则天下则乱,其贼国之空虚,无可之谈。

又五年,北汉主备崩於长安,幼主禪即位,乃令诸葛为相,据守长安,与帝並立。

太祖据巴蜀、並南汉旧地,兵强马壮,民心归附。遂於天汉十年,发大军伐北汉。北汉主禪及诸葛虽奋力抵抗,然力不从心。两军激战於渭水,北汉军大败。太祖乘胜追击,直捣长安。禪见大势已去,自縊而亡,北汉遂亡。

遂太祖一统天下,定都洛阳,改元 “太平”,国號 “大乾”,是为太祖高皇帝。

帝在位二十又五载,勤政爱民,兴学校,修礼乐,整吏治,天下太平,百姓安乐。临终遗詔曰:“朕起於布衣,因天下大乱,遂有天下。尔等子孙,当以民为念,勿效亡汉之失。”

史臣曰:太祖以匹夫之身,起於乱世,拯万民於水火,一统天下,建立大乾,其功盖过三皇五帝。观其一生,雄才大略,仁德布於天下,实乃千古一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