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材料强度不足?林云一笔神来!(2/2)

从古罗马的万神殿,到龙国的赵州桥,无一不是这种智慧的结晶。

在发现材料强度不足的第一时间。

他们这群龙国最顶尖的头脑,就將所有已知的结构模型,都在超级计算机中进行了亿万次的模擬推演。

拱形结构,自然是重中之重。

结论是……

有效果,但远远不够!

三百米深的覆土,那是什么概念?

那是亿万吨的恐怖重压!

再加上未来末日灾变中,难以预测的地震、衝击波……

一个单纯的拱形结构,即便能將压力传导,其自身也需要无与伦比的强度。

而他们,缺的就是这种强度的材料!

难道……连林顾问,这位几乎被神化的重生者,也只能给出这样一个“基础”的方案吗?

一种名为“失望”的情绪,比之前的“绝望”更加冰冷,开始在王建国的心底蔓延。

或许,他们真的把希望寄託得太高,將林云想像得太万能了。

他终究是人,不是神。

然而,就在指挥室內所有人的心,都沉入谷底的剎那——

屏幕上,林云的手指,並未停下!

那根划出第一道弧线的手指,如同一位正在挥毫泼墨的书法宗师。

笔锋一转,气势陡变!

只见他以那道巨大的主拱为骨,指尖光芒闪烁。

无数更细、更复杂的线条开始在主拱之下纵横交错,疯狂滋生!

“看!那是什么!”

一名工程师失声惊呼,死死地盯著屏幕。

在他们的视野中,无数的直线开始连接主拱的內壁与底部。

它们彼此交织,首尾相连,构成了一个又一个稳固无比的三角形!

“桁架!这是空间桁架结构!”

王建国瞳孔猛地一缩,心臟疯狂地跳动起来。

他看懂了!

林云並非只是画了一个简单的拱,而是以拱为基,在內部构建了一个巨大无比的桁架系统!

每一个三角形都是一个稳定的单元,无数的单元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力的传导网络!

这一下,施加在主拱上的压力,不再是简单的传递。

而是被这个复杂的网络瞬间分解、稀释,传递到结构的每一个角落!

这还没完!

林云的手指再度滑动,这一次,他的目標是避难所的穹顶!

原本平直的穹顶设计被他毫不留情地抹去。

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微微向上隆起的、如同倒扣的浅盘般的巨大曲面!

“壳体结构!”

另一位老专家激动得浑身发抖,几乎要从椅子上站起来。

“他……他把穹顶改成了薄壳结构!”

“利用曲面自身的刚度来抵抗压力!”

“这……这能將材料的利用率提升到极致!”

如果说,之前的桁架结构是“分解”压力。

那么此刻的壳体结构,就是“引导”压力!让压力顺著曲面流动,化为无形!

一笔,又一笔!

林云的动作行云流水,没有丝毫的迟滯与思考。

仿佛这座能容纳百万人的地下城邦,早已在他脑海中演练了千百遍。

他將原本设计中粗大笨重的中央承重柱,削减了百分之九十!

取而代之的,是从侧壁上,如同古树的根系般,斜向伸出的一道道悬臂樑!

这些悬臂樑与穹顶的壳体结构、下方的桁架网络完美地衔接在一起。

形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互为支撑的有机整体!

“我的天……悬臂支撑……他把侧壁的岩体也变成了承重结构的一部分!”

“还有那些连接点!你们看那些连接点!”

“那不是简单的建筑结构,那是什么……那是什么几何结构?”

所有人都被屏幕上最后成型的细节震撼了。

在那些桁架、悬臂樑与主拱的交匯处,林云没有使用传统的工程设计,而是绘製出了一种……

类似於蜂巢、又像是叶片脉络的仿生结构!

那是一种源於自然,却又超越自然的几何美学!

充满了韵律与力量感!

“仿生几何学……通过模仿生物的天然结构,来实现应力的最优化分布……”

王建国喃喃自语,他的大脑已经有些缺氧。

眼前的一切,已经彻底顛覆了他数十年来建立的工程学认知。

拱形结构、桁架结构、壳体结构、悬臂支撑结构、仿生几何结构……

任何一种,都是结构工程学中的经典或前沿理论。

但是,將它们如此天马行空,却又丝丝入扣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相辅相成、彼此增益的复合结构体系……

这是何等恐怖的构想!

这已经不是设计,而是创造!

这是真真正正的神来之笔!

超级计算机之所以算不出来,是因为它的逻辑是基於已有的模型进行排列组合。

它能进行亿万次推演,却无法诞生一次真正的“灵感”!

而眼前这个方案,就是一次惊世骇俗的、足以载入人类建筑史册的伟大灵感!

不到一个小时,甚至前后不过十分钟!

困扰了他们十个昼夜,耗尽了龙国最顶尖工程师团队所有心血的难题,就被林云这看似隨意的几笔,彻底破解!

“呼……呼……”

王建国粗重地喘息著,他死死地盯著屏幕上那份最终成型的、复杂而又完美的改良方案,那已经不能称之为图纸,而是一件艺术品!

一件充满了力量与智慧的钢铁艺术品!

他甚至能想像得到,当这座地下城邦建成之后,內部的空间將是何等的宏伟壮丽!

巨大的穹顶之下,再无密密麻麻的立柱遮挡。

只有开阔的平原、整齐的居住区、以及那如同巨龙肋骨般,充满安全感的巨大桁架拱顶!

看著林云给出的设计,指挥室內的所有人,都极为震惊。

但是,如此复杂的设计,实际效果如何?

能否真正解决川市二號避难所材料强度不足的问题?

还需要通过超级计算机的验算,才能真正得知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