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开局爆出屠龙术!李世民惊呆了!(1/2)
大唐。
武德三年,秦王妃长孙氏为秦王李世民生下第二子,取名为李逸。
然,李逸刚一出生,便突发重疾。
秦王李世民请来药王孙思邈,依然无力回天。
走投无路之下,李世民向相术大师袁天罡求助。
袁天罡观李逸面相,声称其命中有此大劫,需要隱姓埋名在民间穷养十五年。
並且,在十五年之期未满之前,母子不能相见。
而李世民作为父亲,虽然能与李逸见面,但不能相认,如此方能让李逸度过此大劫。
別无他法的情况下,李世民接受了袁天罡的方法。
他封锁李逸相关信息,將李逸隱秘安置在民间,並对外宣布李逸病重不治而亡。
而离开秦王府后,李逸果然转危为安。
由此,李世民坚信袁天罡的说法。
时间转瞬即逝,很快来到了贞观九年。
距离十五年之期,只差三个月。
这一日。
李世民生出探望李逸的心思,便在百骑的暗中护卫下,乔装打扮离开了皇宫。
……
与此同时。
长安,长兴坊。
李逸看著家徒四壁的李府,满眼都是忧伤。
家人们,谁懂啊?
他一个2025年的文化公司总裁,三十五岁就財富自由的单身贵族,居然穿越了古代一个猝死的人身上。
如果有得选,要从丰富多彩的现代社会来到枯燥乏味的古代,就算让他当皇子,他也不干!
当然如果是穿越当皇帝,那就另说了。
一炷香之后,李逸接受完前身的记忆,得到了一个好消息与一个坏消息。
好消息是他身在大唐贞观这个古代盛世,而且还是贞观九年这个大唐上升时间段。
坏消息是前身的身世太差。
前身这个人,可以用八个字总结:父母早亡,穷鬼一个。
能安稳活到他穿越而来之前,是因为一个名为秦天策的人一直在接济他。
这个秦天策,隔三岔五就会给前身送来米粮肉食,有时还会给前身一点钱財。
虽然不足以让前身过上富足的生活,但也能勉强活著。
至於秦天策为什么要这么照顾李逸,根据前身的记忆,是因为其与李逸早逝的父母是至交好友。
故而李逸父母在过世之前,拜託秦天策代为照顾李逸。
对这种说法,李逸没有怀疑。
古人重诺,这种事倒也不稀奇。
就在此时。
化名秦天策的李世民,拎著一些吃食,从外面打开李府的门,踱步走了进来。
看到李世民,李逸快步迎了上去:
“秦叔,你来了。”
“咦,秦叔你是遇上什么烦心事吗?”
看著脸色略微有些阴沉的李世民,李逸关切地问道。
从前身的记忆中,这是前身最信任的人,没有之一。
现在他顶替了前身的身份,自然要表现出对秦天策的关心。
李世民一边將手中拎的吃食放在桌上,一边开口回道:
“是今年的科举考试出现了舞弊的情况,连科举考试都敢舞弊,那些人真是狗胆包天!”
儘管在宫中的时候,他已经下旨要严惩参与科举舞弊的人,但此时再度提及此事,他依旧是余怒未消。
知道缘由之后,李逸隨口说道:
“就这事啊,很正常,不是什么大事情,秦叔不必为此生气。”
他这么说,一方面是安慰秦天策,另一方面確实也是这么想的。
从古代的科考,到后世的高考,考试作弊这事,几千年都禁止不了,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
並且,唐初的科考制度,粗糙得很,可钻的空子太多了,没人作弊才奇怪。
看著对科举舞弊一事丝毫不在意的李逸,李世民的眉头微皱。
他觉得李逸不明白科举对朝廷的重要性,眼光见识有些不足。
但很快,他眉头便舒展开来,李逸毕竟只是一个十五岁的少年,又一直被穷养在民间,眼光见识不高很正常。
不过,身为大唐皇子,必须要学会站在更高层面去看待问题。
心思电转,李世民决定藉机教导李逸。
“你不懂,科举可並不是小事,它对很重要,科举能……”
“知道知道,不就是陛下想通过科举取士选拔寒门人才,並以此打压门阀士族吗,这有什么不懂的。”
李逸打断了李世民的话,轻描淡写地说道。
闻言,李世民愣住了。
李逸竟然能一语中的,这让他很是震惊。
不过,既然李逸看得如此清楚,那怎么还会认为科举舞弊不是大事呢?
此时,李世民心中已经没有要教导李逸的意思了,反而是被勾起了好奇。
“既然你知道科举的重要作用,那怎么还说科举舞弊是小事呢?”
李世民开口问道。
李逸见李世民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便开口解释了一句:
“因为咱们大唐现在的科举制度,完全打击不了门阀士族,陛下的期盼註定会落空。”
“这怎么可能?”
听到李逸的话,李世民本能地反驳道。
他对科举寄予厚望,认为科举是他用来打击门阀士族的强有力武器。
在他看来,科举能够以公平考试的方式,从寒门及平民中选拔官员。
而这些非门阀士族出身的官员,將会得到他的支持,成为与门阀士族对抗的朝堂力量。
听到李世民的质疑,李逸笑了笑,回道:
“好吧,那我严谨点说,不是完全打击不了门阀士族,只能说,有点作用,但不多。”
这话,李逸还真不是胡说。
穿越前,他曾在网上与人深入辩论过这个问题,还查了不少资料。
不少人认为科举制度严重打击了门阀士族,是寒门逆袭的“通天梯”。
但事实上,並非如此。
终唐一朝,科举制度对门阀士族的打击是极其有限的,从头到尾都將没有撼动门阀世家的根基。
根据后世龙国史学家的统计,在唐朝289年的时间中,一共录取了大约7000多名进士,其中出身门阀士族的比例,占到80%左右。
而在这80%之中,有一半来自十个最显赫的门阀世家。
比如,据《隋唐史》的记载,整个唐朝,出了三百六十九个宰相,而仅出自博陵崔氏的,就有二十七人。
回想著这些他穿越前搜集的资料数据,李逸在心中感慨了一句:
“真正解决问题的,还得是冲天大將军的物理超度!解决不了问题,那就解决製造问题的人!”
李逸知道的这些未来史实,李世民自然是不可能知道。
所以,他质疑的態度依旧没有改变。
“你年纪还小,看不到科举的长远作用。”
李世民开口对李逸说道。
他觉得,李逸虽然看明白了他举办科举的目的,但还是对科举制度了解不够,认知不深,所以才会轻视大唐的科举制度。
闻言,李逸笑了笑:
“秦叔,有才不在年高,无才空活百岁。”
“咱们大唐的科举制度,在我看来缺陷很多,所以根本起不到打击门阀士族的作用。”
听见这话,李世民饶有兴致地回道:
“你具体说说。”
虽然他此时不觉得李逸能说出什么高深的见解,但他很好奇李逸口中的大唐科举制度缺陷是什么?
看见李世民非要把这个问题追问到底,李逸也谈兴大发。
“既然秦叔你感兴趣,那我就好好给你说道说道。”
“咱们大唐的科举制度,存在先天不足。”
听到李逸指出的大唐科举制度第一个缺陷,李世民愣了一下:
“这是何意?”
李逸没有直接解答李世民的疑问,而是向他提出了一个新问题:
“秦叔,咱们大唐的科举,每年最多录取二、三十人,但你知道大唐一共有多少官员吗?”
“大约1万八千人。”
李世民不假思索地回道。
“咦,秦叔你怎么知道得如此清楚?”
李逸心中颇为诧异。
他在后世穿越前,查过这个数据,所以知道。
但根据前身的记忆,秦天策就是个普通人,怎么会对朝廷官员总数如此清楚?
看见李逸脸露惊讶之色,李世民心中咯噔一下,但脸上没有露出丝毫异样。
“有一次在酒馆听人说的,也不知道准不准確。”
李世民很快编了一个答案。
“是准確的。”
李逸没有纠结这件事,而是肯定了李世民的答案。
接著,李逸继续说道:
“所以,问题就来了,一万八千名官员之中,出身门阀世家的,至少得占六成以上。”
“並且,官职越高,出身门阀世家的人就越多,非门阀世家出身的官员大多只能在地方当小官。”
“这种情况下,每年录取二,三十个进士,就算全部是非门阀世家出身,又能起什么作用?”
“录取人数过少,跟不上朝廷官员的更换速度,所以科举无法取代门荫入仕,成为朝廷选官的主要制度。”
“这,就是科举制度的先天不足!”
说到这里,李逸忍不住摇了摇头。
他想到了宋朝的科举。
相比唐朝289年总共只录取7000多进士,北宋167年的时间,录取的进士人数就接近4万人。
两者的差距之大,是显而易见的。
所以,科举能在宋朝成为朝廷的重要选官制度,而在唐朝不能。
看著侃侃而谈的李逸,李世民眼中满是震惊之色。
他真是没想到,李逸居然能有理有据、条理清晰地说出这样一番道理出来。
並且认真思索片刻之后,李世民认可了李逸的分析。
“照你这么说,是不是只要增加每年科举的录取人数就可以了呢?”
李世民很认真地开口问道。
李逸摇了摇头,说道:
“当然不是。”
“增加科举名额只是必要条件,並不是充分条件。”
李世民眉头微皱,他不明白李逸这个回答的具体意思。
作为手握至高权力的大唐之主,这种跟不上李逸思路的感觉,让他略微感觉有些不舒服。
不等他开口询问,李逸便已经自己开口了。
“现在的科举制度,就是一场不公平的游戏。”
“不解决公平问题就增加科举人数,最终得利的,依旧会是门阀士族。”
“不公平在何处?”
李世民讶然问道。
在他看来,在没人作弊的情况下,所有学子都是参加统一考试,这是很公平的。
面对李世民的疑问,李逸缓缓开口解释道:
“首先,允许『公荐』,就是本朝科举制度最直接的不公平。”
“因为『公荐』的存在,往往尚未开考,录取的名单及名次就已经预定下来,考试就变成了走过场。”
听到这里,李世民开口辩解道:
“通过『公荐』,朝廷还是获得了不少有用之才的。”
“秦叔你说得没错,『公荐』的確有其积极作用。”
李逸对李世民的说法表示了赞同,但紧接著便话风一转:
“然而,其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大。”
“『公荐』能不能选拔出人才,取决於有公荐能力的台阁近臣的个人眼光与品德。”
“人心难测,这是不可控的。”
“只有制度公平与规则公平,才能带来最大的公平!”
“破坏了制度公平与规则公平,就相当於是破坏了科举制度的基石。”
李逸脸色一正,语气变得认真无比。
而李世民听到这里,瞬间心头一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