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李世民:吾儿有大帝之姿!(1/2)
不怪李世民如此失態。
实在屠龙术这三个太过惊人!
什么叫做屠龙?
这是要屠什么样的龙?
普天之下,除了像他这样高高在上的皇帝,谁有资格被称之为龙?
因此,此刻听到李逸被人传授了屠龙术,李世民怎能不震惊?
看著情绪激动的李世民,李逸神色淡然地说道:
“秦叔,別激动,坐下慢慢说。”
听到李逸这句话,李世民猛然回过神来。
他意识到,他此刻的身份不是大唐天子李世民,而是平头百姓秦天策。
“我这是替你感到担心,屠龙这种话,可不敢隨便说!很容易让其他人认为你有造反的心思。”
“你记住,千万不能告诉第三个人你学了屠龙术,不,是屠龙术这三个字,你以后也別再提了。”
李世民说出了符合他此时身份的一番话。
李逸点了点头,回道:
“我知道,秦叔放心,此事除了跟你说之外,不会跟其他任何人说的。”
“那你能跟我具体讲讲屠龙术吗?”
李世民克制著心中的迫不及待,用儘量平静地的语气问道。
这是他此时最关心的问题。
在李世民的期盼中,李逸沉吟片刻,开口道:
“秦叔,屠龙术包罗万象,內容繁复庞大,我也说不清楚。”
“不过,我可以说一点,这屠龙术其实有正反两用。”
“正用,就叫屠龙术,什么意思显而易见。”
“反用,叫养龙术!可以把龙养得更大更好!能让被养的那条龙,成为古往今来最厉害最强大的那条龙!”
李逸的语气之中,满是自信。
因为他不是在吹嘘,而是在阐述一个事实。
此时他口中的屠龙术,其实並不是特指某一门学问,而是他所掌握的各种后世现代科学知识的总和。
虽说他在后世穿越前不是什么科学家,但也是名牌大学生,懂得不少远超这个时代的科学知识。
如果有机会能在朝堂上没有掣肘的一展才华,让大唐更加强盛並不难。
听到李逸最后一句话,李世民双眸瞬间迸发出精光:
“养龙术!”
他听懂了这句话的意思。
此养龙术如果能在大唐得到实行,能让大唐成为世上最强大的国家,能让他这个大唐之主成为最厉害的皇帝!
想到这里,李世民內心变得激动起来,用炙热的目光盯著李逸。
这要不是自己亲儿子,他马上就会召百骑前来,把李逸带入宫中关起来写屠龙术。
不全部写完,绝不放人!
写完了,也不放人!
李逸不知道李世民此时的心中所想。
他只是觉得李世民此时看他的目光,怎么有点让他觉得毛骨悚然,就好像是把他当做一座金山在看。
“秦叔,你没事吧?”
李逸试探著问道。
李世民毕竟不是普通人,很快便控制好了情绪。
“没事没事,我就是替你感到高兴,能在梦中得到高人传授屠龙术,这是大机缘!”
李世民开口回道。
闻言,李逸隨口用后世的一句网络梗回道:
“那是,梦中那位高人说我有大帝之姿,所以才传授了屠龙术给我。”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李逸是开玩笑,李世民却听在了心里。
“啥?我儿有大帝之姿?”
李世民心头一震,深深看了李逸一眼,眼神很是复杂。
这时,李逸不想再说屠龙术的事了,就开口把话题绕了回去。
“秦叔,咱们还是接著说科举制度的事吧。”
“你不是想要向朝廷献策吗,我有个建议,你献给朝廷,当今陛下肯定高兴!”
“是什么?”
李世民问道。
“殿试!”
李逸口中缓缓吐出了两个字。
“殿试?”
李世民的眼中浮现出疑惑不解之色。
大唐贞观年间的科举考试,是没有殿试这一步的,只有发解试与省试这两级。
最早的殿试,来自唐高宗李治。
他在显庆四年(659)春季亲自主持了进士考试,被认为是皇帝主持殿试的先例。
尔后到了武周时期,武则天也延续了这一做法。
不过,这一时期的殿试,並不是固定制度,隨意性很大,想办就办,不想办就不办。
殿试最终成为固定制度,是在大宋天宝六年。
宋太祖发现翰林学士们录取进士时,常给自己的学生后辈等开后门。
於是,他决定亲自在讲武殿对进士们进行最终复试。
从此,这一制度便成为了科举的固定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废除科举制度。
看著茫然的李世民,李逸开口解释道:
“殿试,由皇帝亲自出题及面试,参与考试的人为省试中举者。”
李世民略一思索,问道:
“听起来,与吏部主持的释褐试有点类似?”
“確有一点类似,但更多是不同。”
李逸想了想,回了这么一句。
他知道李世民口中的释褐试。
在唐朝贞观时期,通过省试成为举人之后,只是获得了当官的资格,並不能直接入朝为官。
只有走完“身、言、书、判”这一轮释褐试考核流程,並最终通过,才能被授予官职。
之后,在李治与武则天时期,虽然会不定期举行殿试,但释褐试依旧是存在的。
到了宋朝,情况发生了改变。
释褐试不存在了,只要能通过会试,就会被授予官职。
而殿试,就成为了科举的最后一轮考试。
並且,宋朝初期的殿试,属於淘汰性考试,淘汰的具体比例不固定,录取率从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不等。
从这个角度上说,这一时期的殿试,確实与释褐试的作用有些类似。
不过,因为经常出现殿试屡次落第的举人愤而投奔异族政权的情况,所以在宋仁宗嘉佑二年,朝廷规定殿试不淘汰考生,凡是参加殿试者一律录取。
从此,殿试不淘汰,只是根据考试成绩给考生排名分三甲,並在殿前直接宣布名次,就成为固定制度。
这就与释褐试截然不同了。
在回答完李世民的问题后,李逸根据宋仁宗之后的殿试製度,向李世民大概讲了一下。
李世民听完,眼前一亮:
“妙啊!”
“这样一来,就能更好防止官员们弄虚作假,让科举更加公平!”
“並且,皇帝还能直接掌握遴选朝廷官员的权力。”
“你提出的这个殿试的想法,真是太妙了!”
李世民毫不吝嗇对李逸的夸奖。
面对激动的李世民,李逸淡然无比地说道:
“秦叔,殿试的作用,可不仅是这样。”
“更重要的是,此举可以提高科举进士的地位,把进士们变成了『天子门生』。”
“如此一来,可以一定程度上预防门阀士族拉拢那些通过科举进入朝堂的寒门官员。”
“这些寒门官员有了『天子门生』的背景,也会拥有更多对抗门阀士族的勇气与决心。”
闻言,李世民的双眸愈发明亮。
有道理!
太有道理了!
他很清楚,门阀世家经常私下採取威逼利诱等方式收编出身寒门的人才。
而这些出身寒门的人,势单力薄,很难抵挡得住门阀世家的招揽。
但拥有“天子门生”这个身份之后,这些寒门人才的忠诚度无疑將会极大提高。
要知道,“知遇之恩”是极重的恩情,可以说仅次於“父母养育之恩”。
並且,凭藉这一身份,寒门人才不但可以拥有皇帝这个大靠山,还能以这个名义联合起来对抗门阀士族。
“好一个『天子门生』!!!”
李世民对这个提法太满意了!
这时,他听见李逸笑嘻嘻地开口说道:
“秦叔,再想想看,殿试结束,皇帝给这些新科进士亲赐朝服,最后再来一场赐宴,仪式感直接拉满!”
“什么叫皇恩浩荡?这就叫皇恩浩荡!”
“不要说寒门进士了,就算是门阀世家出身的进士,只怕也会对皇帝大表忠心!”
“想不到,你小小年纪居然这么懂得拿捏人心。”
李世民讶然出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