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父子谈心,相互试探!(2/2)

对李世民这个决定,李逸没有任何意见。

接下来,李世民谈起了给李逸的爵位。

他打算给封李逸为楚王。

对此,李逸也没意见,这个封號与他的二皇子身份能够匹配。

对华夏古代的亲王封號制度,李逸有一定了解。

春秋战国时期,隨著周天子权威的消失,强大的诸侯纷纷自称为王。

其中最早的是魏王,之后又诞生了秦王、齐王、赵王、韩王、燕王等。

楚王特殊一点,早在西周时期便已出现。

不过,这些称號都不是周天子所封,因此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王爵。

到了大秦统一天下后,採用的是二十等爵制度,没有王爵。

接下来的汉朝,沿用秦朝的二十等爵制度,並恢復了封国制,也没有王爵,那些王爷都是诸侯国的国王。

直到魏晋时期开始,才有了王爵,而爵位又可细分为亲王和郡王。

身份较高的亲王一般是“一字王”,比如秦王、晋王、楚王、齐王等,这是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名为號。

在通常观念中,这些封號属於最高等级、最尊贵的封號。

接下来是以省、州为號,比如肃王、相王,这种要比上面的以国为號低级一些。

至於身份较低的郡王,一般是“两字王”,比常山王、中山王、长沙王、渤海王等,这些以郡县名为號。

具体到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名为號的亲王中,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期,秦、晋、楚、齐这四国实力最强,所以通常认为,这四个亲王的封號最尊贵。

而在这四个亲王封號之中,哪个亲王更尊贵的问题,答案就是动態的了。

魏晋南北朝以及隋朝,一般以晋王的封號最尊贵。

而从唐朝开始直到明朝,都以秦王这个封號最为尊贵,原因自然是因为李世民用其功绩,將秦王这个封號推上了极高的高度,使其空前显赫。

不过,也正是因为秦王是李世民曾经的封號,所以全唐289年时间,只有李世民一个秦王。

当然,这说的是大唐官方朝廷正规封的王位,唐末乱世那些自立为王的军阀不算在內。

李逸现在人在大唐,既然不能封秦王,那他觉得楚王也挺好。

谈完亲王爵位的事,接著就是封官职的事了。

对这事,李逸並不是很在意,因为唐朝皇子在中央朝廷的官职,以遥领、使职差遣为主,没有实职。

要实职,就得外放地方担任刺史或者都督。

李逸刚回归皇室,李世民自然不可能把他外放地方。

所以,他准备给李逸的,也都是一些遥领的官职,李逸自然也没当回事。

或者说,李逸觉得这样挺好,因为他也没打算离开长安去地方任职。

说完官职,接下来李世民说的事,是要给李逸配备幕僚团队。

唐朝皇子封亲王后,王府幕僚机构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亲王府官属,比如长史、諮议参军等等。

这部分可以认为是幕僚核心职务,就是负责出谋划策等等。

第二部分是亲事府与帐內府,主要负责的是军事与护卫职务,领头的职位名典军。

这部分相当於就是皇子的私军,按照唐朝的规定,皇子私兵的总兵力满额约1000人,其中亲事府333人(含骑兵和弓箭手),帐內府667人(步兵)。

不过,这些人,都是需要皇子自己掏钱养的,朝廷是不出钱的。

皇子掏得起钱,就可以满额招募1000人,要是没钱,那就只能养得起多少养多少了。

第三部分名为亲王国,相当於是行政与后勤职务,以及其他辅助职务。

相对而言,在这三部分之中,最重要的,就是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

李世民简单向李逸介绍了幕僚机构的这三大部分之后,开口问道:

“你有看中的人才吗?”

“如果有,我可以把他们指派给你。”

李逸思索片刻,点头道:

“王府长史、亲事府典军与帐內府典军,我有自己中意的人选。”

之所以李逸会重点提出这两个职位的人选,是因为这两个职位是亲王府幕僚机构中最重要的人选。

表面上看,从三品的傅,官职最高,地位最为尊崇,但傅的职责是负责教导、匡正亲王的言行。

也就是说,这相当於亲王老师的角色,不管具体的事。

所以,实际执行层面的最高官职,是从四品上,负责统领府僚並处理政务的长史,这是文官层面的领头人。

而在武力层面,正五品上的亲事府典军与帐內府典军,就是最重要的两个职位。

他们掌管亲王府的亲卫部队,虽然品级低於长史,但因涉及亲王的武力护卫,地位很特殊。

甚至,在李逸心中,这两个职位甚至比王府长史更重要。

毕竟,伟大革命领袖都说了,枪桿子里面出政权。

有完全属於自己的武力部队,这很重要!

想当初,李世民也是靠800秦王府亲军发动的玄武门之变。

李逸的回答,让李世民有点意外。

不是意外李逸能意识到这三个职位的重要性,而是意外李逸居然有中意的人选。

毕竟,李逸昨晚才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按理说对朝堂文武官员应该不认识,或者就算认识,也应该了解不深才对。

他问李逸有没有看中的人才,其实也就是隨口一问,走走形式。

万万没想到,李逸居然真有中意的人才。

如此一来,李世民还真有点好奇,被李逸看中的这三个人究竟是谁?有何特殊之处?

“哪三个人?说来听听。”

李世民开口问李逸道。

李逸点点头,首先说出了第一个人选。

“王府长史,我希望能让李勣担任。”

此人,是李世民询问人选的时候,李逸脑中里面冒出的第一个人选。

李勣,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后赐姓李,又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去“世”字,单名勣。

后世隋唐演义中,瓦岗寨智囊,军师徐茂公的原型就是他。

李勣文武双全,一生歷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都立下了不小的功绩。

在原本歷史上,李勣是李世民留给李治的最重要的辅政大臣。

甚至,李世民为了让李勣为李治效死力,还玩了一手先贬后升。

李世民临终前故意找茬把李勣贬官出了长安,然后告诉李治,让李治一登基,就把李勣请回长安拜为丞相。

这样,李勣就就蒙受了李治的恩惠,必定为李治尽死力。

如此人才,李逸自然不能留给李治,得趁此机会招揽入手才行。

“你要李勣?”

李世民脸上露出了犹豫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