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皇帝钦点?这下真麻烦了!(1/2)
清河县的日子,在《纪要》的风波之后,竟然诡异地平息了下来。
陈默也渐渐从那种被公开处刑的尷尬中缓过神。
他躺在后园新换的竹製摇椅上,眯著眼,感受著初夏温吞的阳光。
或许,事情没那么糟。
一本书而已,能有多大风浪。
这年头信息闭塞,最多在文人圈子里当个谈资,过两个月,谁还记得清河县有个姓陈的。
只要不来烦我,你们爱怎么吹怎么吹。
他甚至开始有些享受这种“身在事外,名动八方”的奇妙感觉。
对,只要別影响我躺平,一切都好说。
茶杯里的碧螺春,散发著清新的香气,一切都显得那么静謐安详。
然而,他不知道。
在他享受著岁月静好的此刻,一份来自南阳州的八百里加急奏摺,已经越过了千山万水,被呈送到了大炎王朝的权力中枢——京城,紫宸殿。
烛火摇曳,將御书房內的一切都染上了一层厚重的金色。
身著龙袍的皇帝赵乾,正疲惫地揉著眉心。
北境蛮族蠢蠢欲动,南边洪水泛滥,国库的银子像流水一样了出去,可奏报上来的糟心事却一件比一件多。
他隨手拿起最上面的一份奏摺,封皮上“南阳州知州刘鸿渐”的字样,让他没什么精神。
无非又是些请安或者要钱的陈词滥调。
他漫不经心地展开,目光扫过。
起初,他眼神平淡,甚至有些不耐。
但看著看著,他那双因常年审阅奏章而略显浑浊的眼睛里,渐渐透出了一丝光。
“清河县?”
“陈默?”
皇帝的指节,轻轻敲击著名贵的紫檀木御案,发出沉闷的响声。
奏摺里,刘鸿渐用尽了华美的辞藻,將清河县描绘成了一个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人间乐土。
摊丁入亩,水泥通衢,基层自治,义诊惠民……
这些词,单独拎出来,並不算惊世骇俗。
可当它们集中出现在一个贫瘠偏远的县城,並且在短短一年內完成,这就显得极不寻常。
更让皇帝在意的,是刘鸿渐奏摺里反覆提及的“陈默模式”的核心——“无为而治”。
“无为?”
皇帝的嘴角,勾起一抹玩味的弧度。
天下官员,哪个不是削尖了脑袋,想要做出政绩,好让自己青云直上。
这个陈默,竟然反其道而行之。
奏摺里说他“懒於政务”,说他“顺其自然”,说他“信任百姓”。
这听起来,简直就是昏官庸吏的自我辩解。
可偏偏,清河县的税收翻了倍,流民归乡,商贾云集,治安清明。
这强烈的反差,像一根看不见的鉤子,死死勾住了皇帝的好奇心。
他將奏摺放下,对著侍立一旁的老太监问道。
“王德,你听过这个叫陈默的县令吗?”
老太监王德躬著身子,眼观鼻,鼻观心。
“回陛下,老奴不曾听闻。不过……前些日子,司礼监確有收到一份来自南阳州的民间书册,名为《清河新政纪要》,似乎在士林中颇有流传。”
“哦?呈上来。”
很快,那本让陈默尷尬到抠脚的《纪要》就被送到了御前。
皇帝一页页翻看著。
当他看到通判刘文海对陈默那些“懒人哲学”的“深度解读”时,他那张素来威严的脸上,竟浮现出一丝笑意。
“大道至简……顺其自然……相信百姓的智慧……”
他反覆咀嚼著这几句话,眼中的光芒愈发明亮。
这个陈默,有点意思。
是真正看透了治理本质的奇才,还是一个被下属过度吹捧的幸运儿?
赵乾沉思了许久。
他决定,要亲自验证一下。
他提起硃笔,没有立刻下旨提拔或重赏,那太过草率。
他要的是一把能解决问题的钥匙,而不是一个新的麻烦。
“传朕旨意。”
皇帝的声音在空旷的御书房里迴荡,带著不容置疑的威严。
“著南阳州知州刘鸿渐,將清河县所有新政之条目、施行之细节、成效之数据,即刻整理成详尽文书,上报朝廷。不得有丝毫疏漏与夸大。”
顿了顿,他又补充道。
“另,清河县令陈默,勇於任事,革故鼎新,卓有成效。特赐玉如意一柄,文房四宝一套,以示嘉奖。望其戒骄戒躁,再创佳绩。”
一份蕴含著天子好奇与审视的圣旨,就此诞生。
当圣旨快马加鞭送抵南阳州府时,知州刘鸿渐激动得双手都在颤抖。
成了!
他赌对了!
皇帝果然对“陈默模式”產生了浓厚的兴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