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灵光一闪,石破天惊!(1/2)

周文博的话,像一声惊雷,彻底炸醒了车间里所有的人。

绝望的阴霾,一扫而空。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比之前任何时候都更加炙热的激情。

“快!快拿纸和笔来!”

“不!把黑板抬过来!我们要现场推演!”

周文博和他的电子组,像是瞬间被注入了强心剂,一个个立刻就地展开了工作。

一块巨大的移动黑板被推到了车间中央。

周文博抓起一支粉笔,手因为激动还在微微发抖,但他还是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开始在黑板上飞快地书写。

“首先,是信號源!我们需要一个能產生稳定高频电磁波的振盪器!”

他的声音又快又急,生怕脑子里的灵感跑掉。

“频率不能太低,否则波长太长,精度不够,无法分辨涡轮叶片这种小目標。但也不能太高,太高了我们现有的电子管技术跟不上,而且能量衰减太快。”

他扭头看向组里的一个年轻人,那是负责磁控管研究的骨干。

“小王,s波段怎么样?频率大概在3000兆赫兹左右!”

那个叫小王的专家立刻上前一步,脸上也泛著红光。

“周组长,我正想说这个!我们去年在研究军用雷达的时候,试製过一批改进型的磁控管,功率虽然不大,但频率稳定性能做到千分之一的误差!可以用!”

“好!信號源解决了!”

周文博重重地点头,在黑板上写下“磁控管”三个字,又画了一个大大的圈,像是打下了一座关键的桥头堡。

他紧接著又写下第二个难题。

“第二,天线!我们的天线必须做得非常小,要能安装在发动机狭窄的预留空间里。而且方向性要极好,必须能把波束精准地聚焦在我们要测量的那个涡轮叶片上,不能干扰到旁边的转子。”

这个问题一出来,刚刚还热烈的气氛稍微冷却了一点。

另一个专家皱起了眉头,忍不住开口:“这个难!传统的喇叭天线或者拋物面天线,体积都太大。要做小,效率会急剧下降,信號都发出不去。”

“是啊,那点地方,塞个天线进去,怕是比绣还难。”

周文博的脑子此刻转得飞快,他看著黑板上发动机的剖面简图,铅笔在金属外壳的位置上敲了敲。

一个念头冒了出来。

“用缝隙天线阵列!”

他激动地说道:“我们可以在发动机的金属外壳上,开出精確计算过的缝隙阵列,让外壳本身,就成为天线的一部分!这样既解决了体积问题,又能保证方向性!”

“高!这个想法实在是高!”

“把壳子当天线用,这脑子是怎么长的……”

解决了两个难题,所有人的信心更足了。

但周文博的表情,却变得无比凝重,他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出一个极其复杂的信號处理流程图,那一个个方框和箭头,看得李建峰和陈平眼晕。

“第三,也是最难的,信號接收和处理!”

他指著流程图,声音沉了下来。

“同志们,我们接收到的回波信號,会非常非常微弱,可能只有纳瓦级別,而且里面混杂著大量的噪声。”

“这就像是在一场上万人的喧譁集市里,要听清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

“我们需要一个超高灵敏度的接收机,还有一套极其复杂的滤波器电路,把我们需要的那个『频率变化』信號,从噪声的海洋里给捞出来!”

“这需要大量的,不同型號的电子管,进行多级放大、滤波、混频、解调……我初步估算了一下,这套系统,体积小不了!”

“而且功耗和发热,都会非常惊人!搞不好就是个小火炉!”

整个电子组都陷入了沉默。

他们能想到方案,但在六十年代这个电子技术还处在“蒸汽时代”的背景下,要把这个方案工程化,每一步都是一个巨大的坎。

光是把上百个发热量巨大的电子管,塞进一个狭小的,还要考虑散热和抗振动的盒子里,就足以让任何一个工程师挠破头皮。

李建峰和陈平在一旁听著,虽然很多专业术语他们听不懂,但他们能感受到其中的巨大难度。

他们下意识地看向林野,想看看他会怎么说。

这位年轻人,总不能连这种工程上的死结都能解开吧?

林野一直没有插话,只是静静地听著,看著他们在黑板上爭论、计算。

直到此刻,他才缓缓开口。

“周组长,你们的思路,大方向是对的。”

他的声音不大,却像有种魔力,让整个嘈杂的车间都安静了下来。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到他身上。

林野走到黑板前,拿起另一支粉笔,没有去碰那个复杂的流程图。

他看著周文博,问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问题。

“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把所有的信號,都在传感器本体里处理完呢?”

“啊?”

周文博愣住了,一时间没反应过来。

什么叫“在传感器本体里处理完”?不在这里处理,在哪里处理?

林野不急著解释,而是继续引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