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一台算盘,算尽天机!**(1/2)

命令一下,整个轧钢厂都以前所未有的效率运转了起来。

二號计算室,这个原本堆放著陈旧档案和备用零件的巨大仓库,一夜之间就被彻底清空。

紧接著,一车又一车的物资,在深夜里,悄无声息地运了进来。

不是钢材,不是机器,而是一箱箱用木屑和稻草小心包裹著的,脆弱的玻璃製品——电子管。

各种型號,各种规格,琳琅满目。

它们从全国各地的电子管厂,被用最高级別的运输指令,紧急调拨而来。

工人们在一种前所未有的,近乎窒息的保密氛围下,开始了搭建工作。

没有人知道他们在干什么。

他们只知道,这是“一號任务”,是林总工亲自盯著的,比造发动机还重要的任务。

一张张由林野亲手绘製的,复杂到令人眼繚乱的电路布线图,被分发到每个工段。

工人们按照图纸,將一个个机柜焊接成型,再把成百上千的电子管,像插秧一样,小心翼翼地插在对应的管座上。

然后,是更繁琐的接线工作。

数以万计的,用不同顏色漆皮包裹的铜线,在机柜后面,被工人们用烙铁和焊锡,连接成一张巨大而又精密的蛛网。

整个计算室里,终日瀰漫著一股松香和焊锡混合的特殊味道。

李建峰几乎是吃住在了这里。

他看著眼前这个由无数电子管和电线组成的“怪物”,一天天在自己眼前成型,心里充满了震撼。

这东西,真的能像林总工说的那样,去计算天-上飞机的轨跡?

他想不明白,但他的任务,就是確保这一切,都按照林野的要求,分毫不差地完成。

而另一边,周文博带领的电子组,则在另一个同样高度保密的实验室里,进行著雷达部分的攻关。

“脉衝都卜勒”这个概念,对他们来说,太超前了。

林野给了他们理论,给了他们方向,但要把理论变成现实,每一步都是一个需要反覆试验的坎。

“不行!信號增益还是不够!回波信號太弱,淹没在噪声里,根本看不见!”

“振盪器的频率不稳定,有漂移!这样测出来的速度,误差太大了!”

“发射机功率一上来,对接收机部分的干扰太严重了!必须重新设计屏蔽层!”

失败,调整,再失败,再调整。

整个团队,都陷入了一种高强度的循环之中。

而林野,则成了整个“天眼”计划最核心的轴。

他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像个陀螺一样,在计算机搭建现场和雷达实验室之间来回奔波。

在计算室,他会亲自检查每一处布线,解决工人们遇到的最棘手的工艺难题。

在实验室,他会和周文博他们一起,彻夜不眠地分析数据,推演公式,提出一个又一个改进方案。

所有人都觉得,这位年轻的总设计师,身体里好像藏著一个用不完的发动机。

他的精力,他的知识储备,他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远远超出了所有人的想像。

时间,就在这种紧张而又充实的氛围中,一天天过去。

一个月后。

轧钢厂,二號计算室。

当最后一根连接线被焊上,当总电源的闸刀被合上的那一刻。

“嗡——”

一声低沉的轰鸣,响彻了整个大厅。

上千个机柜里,数千个电子管的钨丝,同时被点亮,散发出星星点点、橘红色的温暖光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