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暂时落幕(1/2)
威虎山的归顺,標誌著抗联第一路军彻底肃清了威虎山地区所有成规模的土匪武装,完成了一次至关重要的战略整合。
当老七率领六百余名投诚弟兄,押解著座山雕等顽抗分子抵达老鴰岭时,整个抗联基地沸腾了。
杨將军亲自到寨门外迎接,声音洪亮而真挚:“我代表东北抗日联军,欢迎你和威虎山全体反正的同志们!
你们深明大义,毅然弃暗投明,为威虎山百姓除了一大害,也为抗日救国事业立下了大功!”
老七,这位曾经的土匪七金刚,此刻激动地回道:“杨將军!我们以前走错了路,愧对乡亲父老,从今往后,我们这六百多號人,还有这条命,就交给抗联了,一定跟著將军,好好打鬼子,將功赎罪!”
隨后,杨將军主持了庄严的整编仪式。將所有统一整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威虎山独立纵队。
杨將军任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魏拯民任纵队副政委,陈翰章任纵队参谋长,李照临任副司令员。
纵队下辖三个支队和一个直属特种大队:
第一支队:由原杨靖宇部主力组成,支队长由经验丰富的老团长担任,装备最精良,是全军的核心战斗力量。
第二支队:由原陈翰章部主力与部分新整编部队混编,支队长由陈翰章部一名驍勇善战的將领担任,战斗力强劲。
第三支队:由原李照临第三路军骨干、以及后期归顺的各路武装合编而成,支队长由李照临担任,魏拯民兼任支队政委,加强政治领导和改造。
此支队人数最多,但成分相对复杂,是整训的重点。
直属特种大队:仍由吕俊生任大队长,作为纵队的尖刀和拳头。
全军总兵力达到三千五百余人,声威大震!
整编完成后,杨將军做出了一个战略性决策:主力转移至威虎山。
他站在地图前对眾人分析:“老鴰岭虽好,但地域相对狭小,难以长期支撑三千多人的部队。
威虎山地处主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座山雕经营多年,山寨规模宏大,房舍、仓库、水源一应俱全,周围还有开阔地可供训练和未来的农业发展,是建立巩固根据地的理想之所。”
决策迅速得到执行,三千多人的队伍,浩浩荡荡,却又井然有序地开赴威虎山主峰。
沿途百姓闻讯,纷纷走出家门,夹道欢迎。
他们亲眼看到昔日欺压他们的土匪要么被消灭,要么穿上了抗联的军装,变成了保护他们的队伍,无不欢欣鼓舞,有的甚至拿出积攒的鸡蛋、乾粮往战士手里塞。
登上威虎山主峰,俯瞰群山,杨將军意气风发。他对身边的魏拯民、陈翰章等人说:“看,这就是我们新的起点!有了这块根据地,我们进可攻,退可守,终於可以扎下根来,和鬼子长期周旋了!”
然而,辉煌的背后,是严峻的现实挑战,首要问题就是装备和补给。
虽然连续作战缴获颇丰,但面对突然膨胀到三千多人的队伍,武器弹药顿时显得捉襟见肘。
第三支队的许多战士还拿著老旧的“汉阳造”、“老套筒”,甚至是大刀长矛。
子弹更是平均每人不到二十发。
粮食方面,虽然抄没了各土匪山寨的库存,加上总部之前的空投,短期內不至於断炊,但坐吃山空,三千多人每天消耗巨大,长期来看压力不小。
面对这些困难,杨將军表示不值一提。
在纵队高级干部会议上,他首先给眾人吃了一颗“定心丸”:“同志们,困难是暂时的,也是预料之中的!咱们现在人多了,枪暂时不够,粮草也紧巴,这很正常。但是,大家要有信心!”
他分析道:“第一,咱们背靠威虎山天险,鬼子想上来没那么容易,给了我们宝贵的喘息时间。
第二,粮食问题,各山寨的存粮,省著点吃,支撑两三个月没问题。最重要的是第三——”
杨將军的声音充满信心:“总部那边,虽然暂时面临鬼子的大扫荡,压力巨大,但以总部首长的英明指挥和我们八路军的战斗力,粉碎敌人的围剿是迟早的事!
一旦总部那边腾出手来,缓过气来,咱们这条补给线就能重新畅通!
到时候,武器、弹药、药品、被服,还会源源不断地支援我们!
当前,我们的核心任务不是担心饿肚子,而是利用这段宝贵的时间,把咱们这三千多人,锤链成一支拖不垮、打不烂的铁军!”
他的讲话统一了思想,明確了当前的工作重心:练兵、整风、巩固根据地。
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练兵运动在威虎山根据地展开。
基础训练:所有部队,尤其是新编第三支队,从最基础的队列、操枪、瞄准、射击开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