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 战略改变(2/2)

载仁亲王沉吟良久,缓缓开口道:“畑君所言,是军事上最彻底解决问题的方法,但风险確实巨大。毛熊虽与日耳曼有约,但其动向难测,不可不防。关东军主力,非到万不得已,绝不能轻动。”

会议陷入了僵局。承认无法速胜,但又找不到稳妥有效的办法来扭转战局。

这时,外相野村吉三郎提出了一个相对务实的建议:“陛下,诸公,既然军事上短期內难以取得决定性胜利,我们是否可以考虑……调整策略?或许,可以与重庆方面进行接触,尝试谈判?”

“谈判?”畑俊六皱眉。

“是的,”野村解释道,“並非全面和谈,而是某种程度的局部缓和。

例如,我们可以暗示暂时停止对重庆政权控制区的大规模进攻,甚至做出一些次要的让步,以换取他们將主要精力用於对付八路军。

同时,我们可以要求重庆方面约束八路军的发展,或者至少默许我们集中兵力清剿八路军。这叫做以华制华,分化瓦解。”

这个提议引起了一阵低声討论。利用国共矛盾,確实是日本一直试图採取的策略。

“但重庆,会同意吗?”首相阿部表示怀疑,“他如今依靠抗日凝聚人心,若与我方媾和,必將失去民心,其地位难保。”

“未必需要正式的媾和,”野村说,“可以是通过第三方渠道的秘密接触,达成某种默契或暂时停火。只要前线战事缓和,我们就能將更多的兵力从武汉等方向抽调出来,回师华北,巩固占领区,並集中力量对付八路军。这比从关东军调兵,风险要小得多。”

参谋次长泽田茂此时补充了军事层面的考量:“除了外交途径,军事上我们也必须立即採取行动,稳定华北局势。臣建议:

第一,立即从国內紧急动员、编练新的师团,优先补充华北方面军。虽然新兵战斗力不如甲种师团,但至少可以填补防线空白,维持占领。

第二,从关东军序列中,抽调精锐部队,配属大量技术兵器,前出至山西外围的河北、绥远等地,构筑坚固防线,对山西形成战略包围和封锁態势。

將八路军主力困在山西境內,阻止其向外扩张。同时,利用这些精锐部队,对八路军根据地边缘进行频繁的扫荡和消耗战。

第三,加强情报工作,不惜一切代价,摸清八路军装备和技术的真正来源!”

藏相青木一男听到要国內动员和购买物资,立刻感到肉痛,但形势逼人,他不得不提出关键问题:“无论是动员新军、抽调关东军,还是维持现有战事,都需要庞大的资金和物资,尤其是石油、钢铁、有色金属等战略物资。

帝国储备有限,必须加大从国外,特別是从美国採购的力度。但如今国际形势紧张,鹰酱对我国的禁运压力越来越大,我们必须抓紧时间,甚至……可能需要提前执行某些获取资源的计划。”

他所说的某些计划,在座的人都心知肚明,那是指向东南方资源区的进攻计划,这意味著与鹰酱开战的风险急剧增加。

海相吉田善吾闻言,眼中闪过一丝精光。对於海军来说,南下获取资源是其长期战略。他立刻接口道:“青木藏相所言极是!帝国生存,依赖於资源。如今战事胶著,消耗巨大,必须確保资源供应。

海军方面认为,原定的南进计划,有必要重新评估,甚至考虑提前实施!我们必须在鹰酱彻底切断我们石油命脉之前,確保南洋资源区的安全!”

会议的方向,从如何应对山西败局,逐渐转向了更宏观、也更危险的战略抉择。

是优先解决中国问题,还是优先获取资源?是冒险与重庆缓和以集中力量对付八路军,还是不惜两线作战也要南下夺取资源?是否要冒著与毛熊开战的巨大风险抽调关东军?

每一个选择都充满了巨大的不確定性和风险。

在经过长时间的激烈辩论和权衡后,眾人的目光最终投向了始终沉默不语、代表著天蝗意志的载仁亲王和博恭亲王。

载仁亲王与博恭亲王低声交换意见后,缓缓站起身,代表皇室和军部最高层做总结陈词,其声音沉稳而带著不容置疑的决断:

“诸君,今日所议,事关帝国国运。陛下圣意已决,基於当前严峻形势,帝国对华战略,需做重大调整。”

“第一,外交试探:授权外务省,即刻通过隱秘渠道,尝试与重庆政权进行接触,探询其意向。目標为达成前线事实停火,或至少是大幅降低衝突级別,为我军调整部署爭取时间。但切记,此乃权宜之计,绝非放弃圣战目標!”

“第二,军事部署:

1、立即在国內进行紧急动员,新编至少五个师团,火速开赴华北!

2、从关东军序列中,抽调第二师团、第七师团,配属独立重炮旅团、战车联队,组成『山西封锁兵团』,前出至张家口、大同、石家庄一线,构筑坚固防线,对山西形成战略包围!务必將八路军主力锁死在山西!

3、华北方面军剩余部队,转入战略防御,固守要点!。”

“第三,资源保障:授权藏相、海相,全力扩大从美国等国之战略物资採购!同时,命令军部,立即深入研究『南进』计划之可行性及时间表!帝国之资源命脉,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

他环视全场,语气陡然变得极其严厉:“诸君!山西之败,乃帝国陆军空前之耻辱!亦是警钟!

八路军已成帝国心腹大患,全军上下,务须臥薪尝胆,重整旗鼓!此次战略调整,旨在积蓄力量,创造战机!

待时机成熟,必以雷霆万钧之势,彻底剷除八路军,完成圣战伟业!望诸君精诚团结,共渡难关!”

“嗨咿!” 所有与会者齐声应道,起立鞠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