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再添两位剑仙了(2/2)
“正因年少,也错过了太多属於英雄的荣光。”
当年徐晓率八百老兵出辽东,震动天下时,顾剑堂尚未披甲从军。
“先机一失,满盘皆输。”
徐晓抢占了先手,执掌东离主力大军,势如破竹般扫平六国,尤其在最为艰险的西陵壁之战中,击败了九国之中最强的西楚,彻底奠定霸业。
而顾剑堂却只能紧隨其后,收拾残局,仅攻灭东越与南唐两个弱小之邦,几乎未遇像样的抵抗,更无惊世之战可言。
正因如此,天下人论起功业威名,无不以徐晓为尊,顾剑堂虽有將才,但在东离军中声望远逊於前者。
春秋战事终结之后,顾剑堂位列八位上柱国之一,授武阳大將军之职;而徐晓则登顶大柱国,封北凉王,成为真正掌握一方疆土的异姓诸侯。
二人地位高下立判。
不少史家每每谈及此事,不免嘆息:“徐得其时,顾不逢辰。”
更有甚者声称,即便没有徐晓,顾剑堂亦能扫平群雄,一统天下。
然而真正的北凉旧部从不认同此说,顾剑堂本人也绝不敢如此自詡。
“若將二人位置对调,顾剑堂绝不可能贏得西陵壁那一场关乎国运的大战。”
须知,西陵壁之上,徐晓所面对的,乃是天下公认的头號名將——春秋兵甲叶柏夔。
在那一战之前,叶柏夔便是“战神”的化身,百战百胜,未尝败绩。
西陵壁一役,是他一生唯一一次落败,而这一败,便葬送了一个国家。
倘若由顾剑堂领军迎敌,他既无法统御如陈知豹、袁左棕、褚碌山这般驍勇善战的猛將,也无法凝聚三十万北凉铁骑的军心士气。
因此,论统帅之才,顾剑堂终究略逊一筹,终其一生,始终被徐晓压过一头。
苏尘话音刚落,厅中顿时譁然。
武阳大將军顾剑堂!
这个名字,谁人不知?他在春秋爭霸中確曾显赫一时。
可正如苏尘所言,他的一生,实则笼罩在深深的遗憾之中。
以他的谋略与才干,本应纵横沙场,所向无敌,可惜所有关键战役都被徐晓抢先一步,风光尽归一人。
常言道:一山难容二虎,一朝岂纳双杰?
西陵壁之前,顾剑堂与徐晓之间,不过差了些资歷与机遇。
可正是这一步之遥,让所有硬仗由徐晓亲征,所有大功归於徐晓名下,所有荣耀也为徐晓独揽。
当时便有人笑谈:若许顾剑堂杀一人而不受罚,他第一个要取性命的,必是徐晓无疑。
民间也有议论,认为徐晓早年屡战屡挫,用兵远不及顾剑堂老成持重。
直到西陵壁一战,徐晓正面击溃叶柏夔,才彻底堵住天下悠悠之口。
春秋四大名將,各有所长。
西楚战神叶柏夔,身经百战,从无败绩,唯西陵壁一役折戟,便亡了一国,公认为兵法造诣最高,位列春秋十三甲之首。
东越駙马王隧,用兵诡譎莫测,能贏本不该贏的仗,也会输本不该输的局,且败得令人费解,故称才华横溢。
北凉王徐晓恰恰相反,世人皆言其才略平平,败绩累累,却百折不挠,最终笑到最后,被誉为最具韧劲之人。
相较之下,顾剑堂反倒显得平淡——他不如叶柏夔善谋,不及王隧奇变,但从未遭逢大败,战绩稳定,战果丰硕,被赞为最稳重可靠的统帅。
可这样的评价,对顾剑堂而言,实属不公。
因为在整个春秋混战中,其余三大名將皆有施展拳脚的机会,唯有他始终被徐晓挡在身后,难以真正展露锋芒。
有人挡在前方,纵有千般本领,也无处发力。
因此,关於顾剑堂与徐晓究竟孰优孰劣,数十年来始终爭论不休。
此刻,北凉旧人听罢苏尘之言,无不振奋激动。
这番评断,近乎盖棺定论:
论为將之道,顾剑堂確不如徐晓!
换作顾剑堂坐镇西陵壁,绝无可能贏得那场决定天下的大战!
这话若是出自他人之口,定会招来无数反驳,可由苏尘说出,却无人敢於质疑。
东离王朝几十年悬而未决的第一名將之爭,今日终於落下帷幕。
一时间,厅內私语四起:
“早听说顾剑堂刀法通神,没想到竟已踏入陆地神仙之境,实在骇人。”
“当年春秋乱世,顾剑堂也算崭露头角,可惜处处被徐晓压上一头,命途著实有些不济。”
“可不是嘛,他生得太晚了些。
四大名將里最年轻的,偏偏也是最让人唏嘘的一个。”
“要说最可惜的,还得是西楚的叶白夔,一生未尝败绩的军神,只输了一仗,江山就全没了。”
“那十年混战,多少绝代將才横空出世,虽是血雨腥风的年月,可回想起来,仍让人心驰神往。”
“我早说过,顾剑堂比不上徐晓,更別提和叶白夔相较。
若真让他去西陵壁迎战,怕是撑不过三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