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守藏吏(2/2)

“当然可以。”

许凌渊点头应声,毫不迟疑。

若连圣人化身都无法成就圣贤,那世间也就无道理可言了。

“唔……”

渊灵素来信服许凌渊之言。

听后点头应下,旋即再问:“那老爷,我们现在要回山了吗?”

话语中透著不舍。

难得出门游歷,这几日人间风物令她倍感新奇。

一时之间,不愿回去。

许凌渊听后微微摇头:“事情尚未结束,怎会回去?”

“啊?老爷不是已经见过他了吗?”

渊灵略显疑惑。

“见到他,只是第一步。”

许凌渊挑眉一笑:“接下来,才是真正关键。”

一边说著,他向渊灵招了招手:“你过来一下——我有件事情要交给你。”

接著,他靠近渊灵耳边,低声交代几句。

渊灵的眼神顿时明亮起来。

显然,她觉得这事颇为有趣。

不过,她仍有一丝顾虑。

“老爷,如果这么做……”

她虽然对三界的事知之不深,

但在与山中小妖交往时,也听闻过一些禁忌。

此刻她自然明白,自家老爷吩咐的事情,有些越界了。

“不用担心。”许凌渊摆了摆手。

“你只管去做,闹出的动静越大越好。”

自此之后,

老聃返回騶城,向伯夏及其父母辞行。

他独自前往陬邑,进入求道阁,担任看守典籍的守藏吏。

不久后,求道阁正式对外开放。

最先前来阅览的,是鲁国的一眾学者。

要知道,在当下人间,书籍皆以木简传抄,极为珍贵。

像老聃这样的商贾出身,平日能读到的书寥寥无几。

因此鲁国士人一入阁中,便惊讶地发现,这里的藏书数量远远超乎想像。

甚至有些曾去过周都的贵族子弟都说,此阁藏书比周王室的守藏室还要丰富。

人们也开始注意到那位形貌特殊的守藏吏——老聃。

起初,眾人並未在意他。毕竟各大学堂都有类似职位。

但没过多久,大家就察觉出不同寻常。

许多读书人发现,这位名为“李聃”的守藏吏,竟是难得的人才。

他每日埋头读书,而凡是有人问他所读书籍的內容,

他都能详尽回答,毫无遗漏,无人能够问倒。

更令人吃惊的是,他说出的见解,往往比书中所载还要深刻。

有人不服气,提出更为艰涩的问题。

最终却被老聃一番言语驳得面红耳赤,羞愧离去。

於是短短两年之间,求道阁与“李聃”这个名字,便在各国传扬开来。

五年后,一些精通礼乐的大儒对求道阁与李聃的名声颇感不满。

他们认为,礼教正统应在邦周,怎能相信一个地方书院的藏书胜过王室?

於是多位大贤来到鲁国,想要与李聃当面论礼。

然而结果无一例外,都被李聃广博的学识和对天地之道的理解所折服。

有一位来自邦周的贤者,在求道阁与李聃交谈三个时辰。

离开时只嘆一句:“今日方知,世间竟有此等高人。”

三年光阴再逝,又有一位大贤前来与老聃论道。

离去之时,有人再次询问其感受。

他答道:“我早闻其名,却未曾信服。今日得见,方知其真如龙也。”

言罢,他对求道阁恭敬行拜师之礼。

自此,李聃之名越发响亮,传遍邦周各地。

诸国人士纷纷前来拜访。

隨著时间推移,眾人渐渐察觉,李聃所讲之理,似非传统礼教所能涵盖。

有贤者问其缘由。

李聃只说:“礼教並非我之所求,亦非人世唯一之理。”

正因如此,短短八年之间,李聃之名传遍诸国,为天下士人所共知。

然在鲁国百姓之中,士大夫之事並不受关注。

李聃之名,在此鲜有人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