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89章 修行之路亦已明了(2/2)
其次为儒士——此境可言出如剑,舌绽莲。一言一语皆有威势,可驱退邪祟。
相当於仙道“返虚”,已具真神通。
再上为大儒——此境言辞成章,语出而法隨,略具昔年孔丘言出法隨之威。此等人物皆为世间贤达,人人可接引人道气运为己所用。
即便是真仙神祇,见之亦当以礼相待。
此等境界,对应仙道从地仙至金仙之间。
再往上便是“亚圣”——此境已能在儒道之中开宗立派,自成一说,走出独属自身之道。此类人物,等同仙道太乙乃至大罗金仙!
更因儒道之特异,
其战力往往在同阶之中鲜有敌手。
至於儒道顶点,自是孔丘本人。
其修为无需赘述,“三界圣人之下最强者”这一称號,他亦为三界所共认之候选。
而今孔丘开坛讲学,意义亦在於此。
与仙道不同——仙道圣人讲法,天地感应,
纵是愚钝之辈,
但凡得闻真法,亦可开启灵智,踏上修行之途。
孔丘讲学却不尽然。
儒道之重,在於“心”。
虽使成就之后神通难测——每位大儒施展之术皆各不相同,
然也正因如此,儒道入门极难。
故而即便孔丘亲授,也只是启人心智,明晓义理。
若欲真正登堂入室,仍须自身內心有坚定信念。
那么问题来了:
石猴心中,是否存有足以支撑他踏入儒门、一生践行儒道的信念?
答案,自然是有的。
若是在此前,石猴尚在果山时,
自然不懂所谓信念,不知何为道果,
不过是懵懂度日罢了。
然而自他那一趟地府归来,
无论所见所闻,还是六道轮迴中察觉自身似被捲入某种算计,
再有海上出航遇险,竟能奇蹟生还,
直至如今在大秦所见所感,於学宫中所闻所思——
种种经歷,皆使其心性悄然改变。
在心中,早已生出一念,扎根发芽。
那便是——“自由”。
无论出海寻道,还是投身儒门,
他之所求,不过就是这二字罢了。
他愿得长生不灭,摆脱寿命束缚——此愿起於果山亲眼目睹老猴衰老而亡之刻。
他渴望拥有超脱天地桎梏的力量——这念头,自他被强行拘入地府、流转六道之后便根植於心。
他希求修得正果,摆脱人为的操控——这志向,源自从那位“原老”口中得知自己竟被佛门暗中布局后,萌生的最根本愿望。
此念在他心中不断滋长,
也正因此,他才如此决然地踏进稷下学宫。
於是,
“嗡!”
此时,他听孔丘讲学。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此间儒门道法,一字一句传入耳中。
那石猴只觉心中意志,
在此刻愈发清晰、沉稳,渐渐凝成一种根深蒂固的本能。
而自他元灵深处,
一缕无形却磅礴的浩然正气,正缓缓凝聚、流转开来。
台上,孔丘明面上仍在讲道,
暗中却一直留意著石猴的一举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