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麻烦接踵而至(2/2)

一个旧儒生站在门口,手里拿著《论语》,对著家长们喊:“读书是为了考秀才、中进士,不是为了学算帐、学种地!跟著他们学,孩子一辈子都是泥腿子!”

张皓月走过去,拿起桌上的算学课本,翻到“丈量土地”的章节,对著家长们说:

“乡亲们,咱们种了一辈子地,知道怎么算自家的地有多少亩吗?知道怎么种才能多收粮吗?这些不是贱技,是能让咱们吃饱饭、不受骗的本事。”

“以前科举,考中的是少数,大多数孩子还是得种地,可要是他们懂算学,就不会被地主少算地;懂农桑,就能多收粮;懂《民约》,就能知道自己的权利,不会再被欺负。”

他说著,让陈先生拿出算学工具,当场教一个孩子算自家的地:

“你家有两亩地,按咱们的新法耕种,每亩能多收一石粮,两亩就是两石,够你家吃三个月,这是不是比背『之乎者也』管用?”

孩子的父亲眼睛一亮,连忙拉著孩子进了学堂:“我让娃学!学了能多收粮,比啥都强!”

其他家长也跟著动了心,纷纷把孩子送进学堂。

那个旧儒生看著空荡荡的门口,手里的《论语》掉在地上,喃喃著:“这世道,真的变了……”

张皓月捡起《论语》,递给陈先生:“四书五经里也有好东西,比如『民为贵』,咱们可以教,但不能只教这个,得结合实际。”

“科举没了,但咱们可以选『贤才』,让百姓选懂民生、能办事的人当民代表、当官员,这比科举选出来的,更懂百姓的苦。”

陈先生点点头,眼里有了光:“元首说得对,我这就去跟旧儒生们说,让他们也来听听算学、农桑课,让他们知道,『人才』不是只会背经书,是能帮百姓办事的人。”

日子一天天过去,雨季来了,河南、山东的百姓补种了蕎麦,绿油油的苗从土里钻出来,像给大地铺上了绿毯。

学堂里的孩子多了起来,朗朗的读书声和地里的虫鸣混在一起,成了新大明最动听的声音。

边境的互市也开了,蒙古牧民牵著牛羊来换茶叶,汉人的商贩推著布匹来交易,大同的驛站里,再也听不到刀枪声,只有討价还价的笑声。

可张皓月知道,考验还没结束。

这天夜里,他坐在民议会堂的灯下,看著各地送来的奏摺,江南的地主开始偷偷联合,想恢復“佃租制”;

福建的渔民说,倭寇又开始在沿海骚扰;更远处的西洋,有商船来打听新大明的情况,想做贸易,却也带著警惕。

他拿起笔,在奏摺上写下:“百姓的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好,可旧势力的惯性、外邦的试探,还会来。”

“咱们不能鬆劲,要让新大明的每一寸土地,都长著百姓的庄稼;每一间学堂,都坐著读书的孩子;每一次交易,都透著公平,这样,才能守住咱们的新天下。”

窗外的月光洒进来,落在《民约》上,“民有,民治,民享”六个大字,在灯光下格外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