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刘备任雍州牧,官要兵也要(求首订求(2/2)
何咸不敢顶撞何进,只能再次策马去见刘备,去得快回来得也快,何咸带来了刘备新的回话。
“禀大将军,刘雍州说,为了感谢大将军的支持,他决定退一步,只要两千人马。”何咸气喘呼呼。
“刘备有这么好心?”何进气得咬牙切齿:“分明是他带不走更多人,还好意思说退一步。无耻之徒!可恶至极!”
何进不想再节外生枝了,当即拟了文书,又叮嘱何咸:“告诉刘备,何某不想再看到他了,拿了文书就早早去雍州上任。”
就在何进以为办妥后,何咸再次策马返回,累得上气不接下气,语气也委屈不已:“大将军,刘雍州又说,他刚才忘记问卢尚书有没有自请去当右扶风,如果没有,就再给一份让卢尚书去当右扶风的任命文书。”
何进气得想跳脚:“刘备还有完没完?他就不能一次性说清楚吗?”
何咸更是委屈。
我也想啊!
我都跑了三个来回了!
“大将军——”
“不用说了,何某知道,大事为重。”
何进打断了袁隗的劝说,也不管卢植没有自请去当右扶风,直接拟了一份让卢植去当右扶风的任命文书,让何咸再次给刘备送去。
“大将军,能不能换个人?”何咸感觉腿都不是自己的了。
何进瞪了何咸一眼:“何某如此英雄,怎会有你这般羸弱儿子?再敢废言,家法伺候!”
何咸脖子一缩,只能颤巍巍的接过文书再次来到西城门,将卢植的右扶风任命文书递上。
“少将军辛苦了,今后有缘再见了。”刘备笑眯眯的将任命文书收好。
何咸累得翻白眼,有气无力的回礼。
有缘再见?
最好不见!
看着到手的雍州牧任命文书、调兵文书、右扶风任命文书,刘备敛容肃声,将右扶风任命文书交予关羽,叮嘱道:
“二弟,你走一趟卢府,将文书亲自送到卢师手中。再转告卢师:洛阳大变未止,请卢师慎思。我会在平乐观静候卢师十日。”
卢植多日未给刘备回复,刘备心头也能猜到卢植的想法。
不论以前多么的意气风发,如今年龄大了也就不太想动了,再加上卢植还抱着辅佐刘辩安定万民的想法,就更不愿去当雍州右扶风了。
对此,刘备也无法强求。
身为门生,刘备能谋划的都谋划了,若最终不成,刘备也只能感慨一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回到平乐观后。
刘备直接将全体将士都召集到校场,并当众宣布了就任雍州牧的任命,又道:
“西园军乃天子亲军,新天子继位,尔等今后将会听命于新天子。”
“新天子已许我调兵文书,我可调走两千人马前往雍州除贼安民。”
“愿从我入雍州者,可自行前往诸营校尉司马处报名;不愿从我者,可留在平乐观,等候新天子检阅。”
“我需要向诸位讲明:雍州艰苦,比不上洛阳繁华。到了雍州后,你们或许享受不到在平乐观时的足衣足食,甚至还可能因缺粮而挨饿、因缺衣而受冻。不仅如此,你们还要与叛军在战场上厮杀,稍有不慎就得埋骨他乡。”
“若尔等没有足够的觉悟就不要报名,若是到了雍州后,既嫌弃雍州艰苦又害怕战场凶险,等待你们的只有军法处置。”
嘹亮的嗓音在校场上响起,众将士不由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这以往将军调兵,恨不得将所有人都打包带走;反观刘备,竟然真诚的告诉众人:若没有足够的觉悟就不要报名。
“刘校尉一向赏罚分明,若是跟着刘校尉去雍州,不仅能有机会立功,还不怕被贪墨功劳,留在洛阳虽然足衣足食,但立功的机会也少,我也难有机会晋升。”
“我等来洛阳就是为了功名前程的,若只为了足衣足食,我不如留在本郡,这雍州我是肯定要去的。”
“我不敢苟同,一朝天子一朝臣。刘校尉本为天子亲军,如今却要外放到雍州苦寒之地,今后前途难料。若是跟着去雍州,我等不仅得不到晋升还有可能受到牵累。”
“我也这般想,刘校尉得罪了太多人,如今被外放雍州,朝中人又如何肯为刘校尉论功?我决定留在平乐观。”
“.”
如刘备预料,西园八营并非人人都愿意跟着去雍州。
与活不下去才被迫当兵的不同,西园八营大部分都是为了各自前程和利益才入西园军。
而当天子亲军是获取前程的捷径,不是谁都想放弃捷径然后去边郡苦哈哈的杀敌。
董卓厉害吧?
大小数十战才当了个雁门郡广武令,还很快被免职了。
袁绍一开始就是郎官,然后直接当濮阳县长,边郡苦哈哈多年得到的官职,结果只是京官子弟的起点。
刘备也没有阻止众将士的私下议论,愿意去的不会因为旁人议论就动摇心志,不愿去的说破天也会嫌弃雍州的艰苦。
数日后。
关羽在帐中汇报报名人数:“大哥,目前报名去雍州的将士,只有一千七百余人,其中下军营有八百余人。”
张飞闻言,瞪眼喝道:“下军营竟然还有二百人不愿报名?一群白眼狼,白瞎了大哥往日的恩情。”
“三弟不可胡言。”刘备止住张飞的呵斥,道:“不到一年的时间,能让八百余健儿为我所用,这应是值得高兴的事。至于不愿去者,人各有志,亦不可强求。”
正说间。
人报夏牟、赵融、冯芳求见。
“大哥——”张飞刚要开口,又见刘备摇头,只能闷闷的低头。
片刻后,三人入内。
“刘雍州,实在抱歉,我等家眷都在洛阳,不能同往雍州了。”夏牟面有惭色。
作为曾跟刘备一并去汝南讨贼的左校尉,夏牟很清楚刘备的本事,但夏牟毕竟曾为谏议大夫,跟着刘备去雍州对夏牟而言,舍弃太大。
赵融、冯芳亦是如此,都是京官出身,哪里肯再去边郡受苦。
“无妨!”刘备近前扶起三人,道:“虽然不能再共事,但也不能因此而成为敌人。三位今后若是遇到困难,也可入雍州来寻我。”
夏牟三人更觉羞愧,寒暄几句后便请辞离去。
三人走后,张辽张扬也相继入内。
与夏牟三人不同,不论是右校尉张辽还是上军营司马张扬,都愿跟着刘备入雍州。
二人本就是并州从事出身,也不惧边郡苦寒和凶险,反而更希望在边郡立功。
刘备闻言大喜,扶起张辽、张扬:“文远、稚叔肯同往雍州,我之幸也。必不相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