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效仿高祖光武,刘备天下志(求追订(2/2)

能看到天下会乱的人很多,能清晰知道天下会有多乱、会乱多久的人只有刘备。

汉末乱世,先死一大半;魏晋南北朝,再死一大半。

看似有建安风骨、魏晋风流,实际上与汉末乱世没本质区别。

王权苑歌舞升平,贵族子周游玩乐。

只有荒唐没美好,或蒸或炒或烧烤。

为何两汉能相对安稳?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原因就是:平乱速度快。

刘邦只用了七年,刘秀只用了十二年,然而魏晋从曹丕篡位到西晋灭吴,用了六十年。

乱世太久,足以将任何的社会规则摧毁;礼义廉耻,也会随着尔虞我诈荡然无存。

即便是上层社会,也因某个洛水之誓和当街弑君而逐渐演变成“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

上层若只顾争权,下层就更难生存。

而刘备要做的,就是效仿刘邦和刘秀在最短的时间内定鼎天下。

若要对比后世,刘汉的确有封建帝制的落后性,也容易让金刀之谶变得更为神圣不可忤逆;若要放在当代,以刘汉之名结束乱世,更容易安定万民。

见卢植并没闻言震怒甩袖离去,刘备遂又道:“恩师,世间诸事,总有人要去做,我之功过是非,自有后人来评价。”

“我若去不做,洛阳之争,天下之乱,不论是恩师还是我,今后都只能随波逐流,难有所为。”

“若多年之后,天下依旧乱象不止,而我又垂垂老矣,我会后悔的。还请恩师,助我成事!”

刘备作揖长拜,以头叩地。

卢植不由动容。

尤其是那句“若多年之后,天下依旧乱象不止,而我又垂垂老矣,我会后悔的”,更让卢植触动。

岁月催人老,卢植如今也不复年轻时的意气风发,所谓五十而知天命,其实是对人生抱负未能实现的无奈。

知天命,就是认命。

然而谁又真的愿意认命呢?

卢植有大志有抱负,早在黄巾起义前六年,卢植就上书具言“用良、原禁、御疠、备寇、修体、尊尧、御下、散利”八事,希望能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拨乱反正。

何进要召董卓入洛阳时,卢植也劝何进提防外将不受控制。

然而现实太残酷,不论是刘宏还是何进,都不肯听卢植的,就算再有抱负大志,不能实施也只是空谈。

良久。

卢植心中纷乱的情绪逐渐平复。

看着以头叩地不起的刘备,想起了士人坊间传颂的“卢公曰”,又忆起刘备屡屡邀请自己去雍州,更有方才毫无保留的吐露天下之志,这般信任和情谊让卢植不由心一软。

“我要如何助玄德?”卢植轻声问道,

一听这话,玄德大喜起身,直言道:“只需恩师在我与董卓、曹操起事之后,配合盖勋等人安抚诸公即可。”

“好!”卢植这回没有迟疑,不假思索便应了刘备的要求。

看着意气风发的刘备,卢植不由又想到了蔡邕的书信,问道:“玄德,你如今也不小了。你既有天下之志,当择贤妻孕子,以安人心。”

“我有一友,其女甚贤,原本在吴、会避祸,如今已回陈留。若玄德有意,我可代为求之。”

刘备的表情变得怪异。

朋友?

吴、会避祸?

陈留?

该不会又是.

“既是恩师所荐,我理当从之。敢问此女出自何家?”刘备试探询问。

卢植笑道:“玄德勿忧,我知你心中顾虑,必不会乱牵姻缘。此女乃陈留人蔡邕蔡伯喈之女,名琰,因其为人至孝,不愿外嫁而令好友孤苦无依,故而及笄三年都未能寻得良配。”

“好友又不愿其女受累,日夜焦虑,故而托信询问。据我所闻,自好友回陈留后,前往说媒者络绎不绝,玄德若有此意,我这便派人去陈留,以玄德如今的身份和名望,我料无人能争得过玄德。”

果然是蔡邕之女!

刘备不由心头欣喜。

有豫州牧黄琬和尚书卢植齐说媒,再加上刘备如今年不到三十就成了雍州牧,谁又能比刘备更有英雄气?

遂道:“不瞒恩师。离开豫州前,豫州牧黄公也曾为我说媒蔡公女,尚不知结果;而今恩师亦愿为我说媒蔡公女,此乃我之良缘也。”

卢植惊讶道:“没想到黄琬竟能先我一步?看来玄德与好友之女,是命中注定的缘分啊。”

是不是命中注定的缘分,刘备不知道;刘备知道的是,有卢植和黄琬说媒,刘备娶蔡邕之女几乎没什么悬念了。

蔡邕亦是天下名士,有了这层关系在,刘备今后也能获得更多的支持。

汉景帝中山靖王胜之后。

大儒尚书卢植门生。

名士蔡邕女婿。

名士法真之孙的老师。

与名士豫州牧黄琬交好。

与名将左将军皇甫嵩交好。

有“不畏权贵”的名声。

再加一个奉先帝密诏,诛锄元恶,翊戴嗣君的威名。

天下皆会知晓刘备之名,豪杰贤士亦会争相依附。

送走卢植后,刘备又回到帐中。

不久后,许攸近前禀道:“使君,有消息传来,大将军昨夜入宫后,太后就诏命诸常侍黄门离宫回乡。”

“诸常侍黄门久居宫中,深谙权斗,何进这等伎俩又岂能瞒得住诸常侍黄门?”刘备嗤笑一声:“何进这是在自寻死路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