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全能关羽养成,刘备更卷了(求追订(2/2)

虽然雍州是个州,但也就五个郡十余万户。

就算有五年计划要推进,可这最关键的筹钱事务都是刘备在做,又有贾诩、简雍等人相助,结果关羽从早累到晚?

直到听到关羽称长安城某官署漏水需要修补,耗费钱三百也需要由关羽审批时,刘备的脸都黑了。

二弟啊二弟,我让你代掌雍州,是让你管人的,不是让你事无巨细都要过问的。

刘备捂着额头,随后招呼陈到:“去,将文和请来。”

陈到刚要离去,关羽便道:“文和昨日就动身去冀县了,说是要替某视察汉阳郡的农事是否按部就班的执行,某见文和主动请命,就准了。”

“那宪和呢?宪和去哪里了?”刘备又问。

关羽不假思索:“宪和跟文和一起去的,说是冀县有几个贤士要宪和亲自去拜访。”

跑得挺快啊!

文和、宪和,这俩肯定是故意的!

刘备这算是看明白了。

关羽代掌雍州没经验,以为事事都要他这个代理雍州牧决定,同时也担心不事事过问会误了事,于是诸事都问得极为细致。

贾诩和简雍装没看见,阎忠新来不清楚情况,梁衍、杨阔又素知关羽骄矜,皇甫郦、士孙瑞、马腾、张既这四个太守离得远兼之心有顾忌也没提醒。

偏偏关羽又有傲气,即便再忙也不会让阎忠等人认为他这个代理雍州牧连这点政务都处理不好,也不肯主动询问。

导致关羽这个代理雍州牧天天从早忙到晚,不仅又累又委屈,还不被人理解。

阎忠等人估计私底下都在埋怨关羽是不是不信任人,连个三百钱的小事都要亲自审批。

看着委屈巴巴的关羽,刘备无奈叹气:“二弟啊,我给你在州府留了文和、宪和还有阎忠、梁衍、杨阔分担政务;汉阳有张既、扶风有皇甫郦、京兆有士孙瑞、冯翊有马腾。”

“你一个代理雍州牧,你要做的是安排这些人替你将雍州的政务逐一落实,不是让你什么都抢着做啊。就算是审批权,也是要放权的,每个人有多大权力,都是由你来决定的。”

“你就没有询问过文和?”

关羽瞪大了眼睛:“某问过,文和说,某是第一次执掌大权,最好先按某的想法来,等三个月后他再针对性的告诉某哪些地方不对哪些地方可以完善。”

“某觉得很有道理,就没再问文和了。大哥一说,某就明白了,难怪文和让某先按某的想法管三个月,若非如此,某也看不到问题所在。”

很有道理,个鬼啊!

文和这家伙肯定是又在偷懒了。

还三个月?

既然说好了三个月你别找理由跑路去汉阳郡啊!

要不是贾诩上限实在太高且又是刘备留在长安托底的,刘备真想派人将贾诩抓回来然后绑在胡凳上,没日没夜的审批文书。

看着差点被贾诩卖了还在替贾诩数钱的关羽,刘备更感头疼。

罢了,让二弟吃一堑,长一智吧。

虽然文和的本意是想偷懒,但也的确暴露出二弟在理政上的诸多问题。

想到这里,刘备也道:“二弟既然明白问题出在何处了,就别急着卸任。虽然文和和宪和不在,但你先去将阎忠、杨阔、梁衍三人召集,虚心求问你这两个月以来的不足之处。”

“虽然你这次方式有些问题,但结果是好的,雍州也没出现大的纰漏,你也不要气馁。就跟读书一样,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政务也是如此,多试几次,你自然就能驾轻就熟了。”

受到刘备的鼓励,关羽这两个月以来积累的负面情绪也一扫而空,激动地道:“大哥放心,某现在已经看到问题所在,这就去寻阎治中等人。”

看着大步离去的关羽,刘备心头忍不住又想派人将贾诩给逮回来。

不仅拉着宪和一起诳二弟,还让我也跟着诳二弟,虽然都是为了二弟好,但好歹也知会我一声啊。

想归想,但刘备也没真的埋怨贾诩,毕竟贾诩也不知道刘备会在何时回长安。

等发现刘备快到长安了,贾诩自觉谎言不好圆了,这才拉着宪和寻了个理由跑路去汉阳郡。

刘备仔细回想了以前针对关羽的养成,虽然让关羽勤学军务管理,但几乎没涉及到政务管理。

主要是刘备当时就想着,政务招募政务人才就行了,没必要让关羽也去管政。

现在回想起来,似乎对关羽的培养方向出现了纰漏。

关羽可以不管政,但必须懂得如何管政。

就如同历史上的诸葛亮虽然前期不管军,但刘备死后直接就能管军。

并不是诸葛亮突然就会了,而是诸葛亮一直都会,只因刘备管军的人才很多暂时不需要诸葛亮一个管政的去管军。

“既如此,就让我二弟再全能一点吧!”

刘备是个很果断的人,既然决定要让关羽变成六边形战事,那就不会去考虑关羽学不学得会的问题。

业精于勤,荒于嬉。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一遍不行就十遍,十遍不行就百遍,百遍不行就千遍。

随后,刘备拿起了竹简开始书写读书纲要,要求今后关羽根据读书纲要将必读书籍反复诵读理解。

在刘备刚刚抵达长安的第二日。

一匹快马飞奔入城,随后许攸急急来寻刘备,将卢植的书信递上。

“皇叔,洛阳卢尚书来信,袁绍举兵谋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