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新发现和研究论文,不可能出现!?(1/2)

第86章 新发现和研究论文,不可能出现!?

实验计划正式启动。

参与材料制造的博士生,先和薛坤学习镍/三氧化二铝金属陶瓷的实验室制备。

薛坤用了一整天时间,手把手的教了两遍,后来还把制备流程贴在了实验室。

博士生们都很珍惜机会,每个人都学的非常认真,后续他们可以按照制备流程一步步的制造出材料。

虽然有详细的制备流程,但每个人的操作都是不一样的。

同样是实验室制备材料,薛坤制出来的材料性能,就要高于朱炳坤以及实验室的其他副研究员、博士后。

哪怕他们都是非常认真,但实验室好多操作都需要手动进行,一个个步骤下来就会让最后制备出的材料存在质量的差异。

博士生们制备出的材料差异就更大了。

第一次制备出的五份材料中有三份都是不合格的。

不合格的材料,多是一大团镍和三氧化二铝粉末的混合物,有些还因为控制不严格,掺进了其他元素,导致成为了黑乎乎的一团。

薛坤、朱炳坤等人,看着制备好的材料都有些心疼,但他们的计划就是这样的,让没学过制备材料的博士生制备材料,才会无意间出现‘镍分布不均匀’的情况。

后续再制备出的材料,合格率也上升了不少,‘电磁干涉流动性’实验也正式开启。

每天都有几个博士生做材料,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事,但消息也传到了学校里。

学校里的教授们,对此的评价就只有两个字——

奢侈!

物理实验室的博士生当然要参与实验,但去做材料的制备也要先熟悉流程,跟着导师辅助操作上很多次,才能够自己上手去制备材料。

应用电磁学实验室让没经验的博士生直接上手,所制备的材料还稍微有点小贵。

有教授到办公室里评价都说,“朱炳坤就是个暴发户,有钱也不能这么花啊!”

“这样培养博士生的动手能力?真行!”

“我相信效果肯定好,来上几次都能学会了,但也太奢侈了吧,他们到底是怎么想的,经费花不完吗?”

“肯定是朱炳坤,看着就一副暴发户的嘴脸,他们实验室可是有钱了……”

“比不了、比不了,人家经费确实多!”

在羡慕嫉妒之余,当然也会有个火力输出对象,对朱炳坤的私下评价就显得很负面。

‘暴发户’,就被按在了朱炳坤的头上。

朱炳坤都感觉很冤枉,明明是张明浩说的研究方向、陈帅想的实验方法,怎么事情就被安在他的头上了?

他感觉自己像是个背锅侠,而且专门背负面的锅。

但是,实验肯定不能说出去。

即便是在实验室内部,实验计划都是保密的。

一则是因为研究的不确定性,说出去没做出来,岂不是就丢脸了?

另外,也是考虑说出去的影响,因为他们是靠运气做实验。

陈帅说的没有问题,绝大部分实验都是要靠运气,但这种话也只能私下里说说,不能公开的说出去。

很多事情都是这样的,大家都默认的事情就是不能公开的说,否则就会有不好的影响。

不管其他人怎么评价,实验还是按照计划进行了。

博士生们制备出的材料,只有极少数品质好的,大部分品质都要差一些,很多都是对材料的直接浪费。

他们本来计划每天进行五次实验,后来发现一天能进行四次实验就很不错了。

他们是采用‘换班制’,张明浩和薛坤一组,朱炳坤和陈帅一组。

一个星期,他们进行了二十几次实验。

周五傍晚的实验是张明浩和薛坤来盯,正赶上下班时间,朱炳坤、陈帅也过来看看。

在实验准备好以后,几个人都出了实验间,隔着玻璃窗看着测定以上的度数。

41秒,测定仪上的数字出现几个跳动。

几个人都认真许多。

等数值跳动结束,朱炳坤问道,“刚才的最高数值是41吧?”

“是41,变得很快。”薛坤点头表示了肯定,随后道,“这应该是最高的一次了吧?”

“前天有个17和37,现在是41,还是没过线啊……”

陈帅拧着眉头说了数据。

朱炳坤叹了口气,总结了一句,“这个结果卡在有发现和没有发现之间,让人很难受。”

他们做了二十几次实验,测定到数值的实验不到十次。

绝大部分数值高点都在10以内,再包括这一次,只出现了三次高于10的数值波动,分别是17、37以及41。

从材料的质量角度去分析,流动性波动数值超过‘30’,就已经非常惊人了。

他们可以凭此确定研究方法没有问题的。

但是,41不比确定‘张氏现象’的实验数值高,也不能说有什么明确的发现。

这就让人很难受。

几个人商议了一下,还是决定继续进行实验。

这一批的新手博士生,所制备的材料质量越来越好,再做上一个星期也就非常熟练了。

到时候,再换上一批看看。

“再换一批,又是两个星期,做满一个月,这个方向我感觉没有问题。”朱炳坤决定道。

在看到41的读数以后,薛坤和陈帅也都觉得研究有希望。

当然也不是百分百的。

若是进行一个月的实验,还是没有任何的发现,他们就要考虑调整研究计划了。

……

张明浩能确定研究方向是正确的,但具体到碰运气式的实验,就很难做出判断了。

因为运气,很难说。

也许十天、半个月就能有结果,也许等上一整年,都碰不到那一点运气发生的概率。

现在也只能耐心的等待。

研究确实很需要耐心,做常规的实验研究,也是一直不断的实验,过程中再不断调整方案。

当积累了足够多的数据,也就能进行分析了。

现在数据还是太少了。

“41的数值,出现十几次,再去看制备材料过程总结规律,也可能分析出一些东西。”

张明浩和薛坤一起走出了实验室,边走边说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