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大佬的怒火!荣获自然科学一等奖(1/2)

第107章 大佬的怒火!荣获自然科学一等奖……

“什么都不用做,想想怎么过徐老师这一关……”

应克勤离开以后,王文同坐在椅子上,脑子里不断环绕刚才听到的话。

猛然间,他回过神来,赶紧查了一下电脑上的资料。

‘视觉光感模型’项目,已结题,财务部门经费审查通过,验收方电科集团第三十二研究所,评价‘优异’。

再往下看,管理方高科司综合处管理办公室,评价‘极差’,下面还有他个人的签字。

只看两个截然不同的评价,都知道肯定是有问题了。

王文同用力拧着眉,手指用力戳着脸颊,仔细想着刚才应克勤的话。

对面的办事员曾平国忽然凑了过来,小声抱怨了句,“王主任,这个项目的事情也怪不到我们吧,他们做结题申请……”

王文同挥手打断了他的话,摇头道,“你听到应主任说的话了吧?对错不重要,结果才重要。”

“即便一切都按规章制度办事。但还是我做的决定……”

他说用力按了按额头,“小曾,你回去,我再想想。”

王文同还是没理清楚,他仔细想了好半天,发现不是做的有什么问题,最大的原因还是对方的研究有成果。

对方的成果还让验收方,也就是电科集团非常满意。

这就是最想不到的地方!

最初开会谈项目的时候,方永生院士认为,只靠光学材料的颗粒性组合设计,隐形球就已经是极限了,不可能再继续提升。

“除非是转为超材料,但微纳光学研究所并没有研究光学超材料的环境。”

“这个项目没有前景,最多就是做一些实验,得到一些数据,也就是这样了。”

“看他们申请团队,只有张明浩和孙雯,据我所知,孙雯只是很普通的研究员,一直没什么大的成果,她的团队只有几个人……”

方永生院士是光学材料领域最顶级的专家,他判断项目没有前景的理由也非常充分。

另外,陈北同教授也做出了同样的判断。

陈北同比不上方永生院士,但也同样是最顶尖的光学材料专家,有成果还转化为了应用。

‘视觉光感模型’项目,也同样属于光学材料的研究范畴内。

两个最顶尖光学材料专家做出的判断,又怎么会错呢?

即便是判断错了,项目开启才仅仅几个月,对方就有让验收方满意的成果?

王文同实在想不明白,“在光学材料领域,张明浩还能比方永生院士、陈北同教授更专业?”

他也没时间继续想了。

有个办事员急急忙忙的跑进来,对王文同说道,“王主任,徐老师让你去一趟三楼!”

王文同浑身一震,赶忙站起来,满心忐忑的回了句,“这就来!”

……

三楼办公室。

徐老师放下了电话,他紧紧的拧着眉,一脸愠怒。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项目,都是归属科技部管理的,出现个东川省立项的重点研发项目,他开会回来第一时间就知道了。

徐老师调了一下资料,发现竟然是张明浩的项目。

他特别找人问了一下,又联系了朱老师,发现对方绕过科技部管理还真没什么可指摘的。

问题是,心里不舒服啊!

这就是下面的人工作失误,上一次张明浩申请的项目,也就是对张氏现象后续的研究,就是在东川省立项的。

张明浩的团队申请自然科学基金被驳回了。

那一次还特别开会讨论,发现是大部分学者判断出错,也是被国外的一篇研究误导了。

这也是能理解的。

国外顶尖的学术期刊《自然》都发表了错误的研究论文,研究被很多人相信也是正常的。

现在又一次出了问题,对方申请的经费只拨了一半?

这次项目管理问题,连电科集团都看不下去了,朱老师直接拟定项目在东川省立项,就能看出心里有多不满了。

“如果还挂在科技部,张明浩可能都不会接项目了吧?”

“总是出问题,项目申请驳回,资金只给一半……”

徐老师脑子里不由得呈现出在江州大学的一幕,他言之凿凿的说科技部一定会对实验室以及他们的项目给予支持。

怎么想,怎么羞臊!

和一个小年轻说的话,对一个大学里的科研机构做出的保证,没有做到不说,对方正常申请的项目还连连受阻。

徐老师越想就越生气,脸上的愠怒都已经变成了愤怒。

王文同进了办公室。

他一步步走过来,只轻轻瞥了徐老师一眼,立刻低着头站在办公桌前。

徐老师就一直盯着他,一直盯着,眼神凌厉至极。

王文同满心忐忑、如坐针毡,安静的办公室仿佛成了等待宣判的庭审现场。

他,就是那个罪犯。

徐老师沉默许久,开口问了个很意外的问题,“如果申请项目的是科电所或中科院光学研究所的某个院士,你会在拨经费的时候,只拨一半儿吗?”

王文同愣了下,他抬了下头和徐老师对视一眼,马上又下低头,喃喃道,“应该……不会吧。”

“还应该?是绝对!你绝对不会!重点研发计划里,我查过了,谈好经费的项目砍两成拨付是存在的,一半儿?一个都没有!”

“为什么?”

徐老师站了起来,走到王文同严厉的盯着他,继续道,“为什么偏偏这个项目,经费砍掉一半儿?”

“还是因为做项目的团队,做项目的人啊!”

“他不是院士,不是什么学界有影响力,人脉广泛,打个电话就能呼风唤雨的人物!”

“他才二十多岁,年纪小的很,根本不认识几个人,有再多的成果,在你的眼里也不是专家,我说的对不对?”

面对严厉的质问声,王文同只能缩着脖子听着,根本不敢说什么。

“所以,在你心里,是不是专家,专业领域成果不重要,排资论辈有年限资历更重要,对不对?”

“现在有个年轻人,非常优秀,拿个诺贝尔、菲尔兹回国,在你心里,恐怕也赶不上那些专家吧?”

“王文同!”

王文同吓得浑身一激灵,赶紧抬起头喊了一声,“是!”

“停职反省!”

“回去写检查报告,先写几篇交上来,还有你同组的人,只要和这个项目有关都要写检查报告!”

徐老师说完示意王文同可以走了。

王文同连忙转身往外走,就听身后一句喊,“对了,告诉你一声。”

“张明浩拿不拿诺贝尔我不知道,,但是,他今年拿了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估计你也不在乎,奖项再大也赶不上年纪重要!”

……

江州大学,应用电磁学实验室。

这是很平常的一天。

张明浩正在博士生工作间研究着论文资料。

薛坤则埋头实验室整理着器具材料。

大办公室里,朱炳坤和其他研究员说着话,陈帅则闷头坐在角落里,查看着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数据。

谭延明、赵建阳,两位院长一起来了。

两人的脸上都带着笑,他们站在门口的时候,办公室里的谈话声顿时停了下来。

朱炳坤见到谭延明,还以为是来找张明浩,注意到一侧的赵建阳顿时感觉不对劲。

他马上走过去问道,“谭院长,赵院长,你们这是……”

“我们是来道喜的!”

赵建阳笑道,“恭喜了啊,如果消息没错的话……”

他说着卖了个关子。

谭延明则直接接了下去,“你们拿了自然科学一等奖!”

赵建阳顿时幽怨的看过去,两人来之前,是说好让赵建阳来宣布的。

谭延明不在意的笑着,觉得挡了老朋友的话很有意思,也是真为学校团队能拿自然科学一等奖感到高兴。

办公室里的人都惊住了,随之就是大喜。

陈帅‘噌’的一下站起来,马上问道,“哪个项目?”

“还能是哪个!”赵建阳终于找到了话头,说道,“张氏现象!zxz!提名的是‘张氏现象的发现’成果。”

在学术圈子里,可没什么完全保密的评奖。

谭延明和赵建阳都是院士,人脉广泛,都不用主动去询问,就在其他渠道得到了消息。

现在学术圈里,已经有很多人都知道了。

谭延明还补充了句,“我们就是来和你们提前说一下,可别提前传出去,科协的获奖公示还要半个多月呢。”

朱炳坤激动的快原地打颤了,他就要去告诉薛坤,忽然见到门口的马岩,顿时喊了一声,“马岩,去叫一下张明浩和你们薛老师,让他们过来!”

“好事!”

他还补了一句。

马岩转身朝着博士生工作间走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