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万人唾骂,剥皮实草!(2/2)

三个人,四个门,轮流掛!

皮囊外的衣衫早已被风吹得破烂,露出里面塞满的稻草,远远望去,像四个扭曲的警示標,日夜对著往来百姓与官员,诉说著贪腐祸国的下场。

锦衣卫的緹骑还在城中穿梭,马蹄声踏过青石板路,溅起细碎的尘土。

自朱棣下旨“剥皮实草”后,短短三日,已有两百余名牵连贪腐的官员被押赴刑场。

苏州知府张谦因强占良田被剥了皮,悬掛在苏州府衙前。

杭州通判李默因包庇走私,皮囊掛在了钱塘江畔。

就连方孝孺最器重的门生,那位曾在粮仓纵火中帮忙搬运火油的翰林院编修,也被当眾行刑,皮囊送回了他的老家徽州,让乡亲们看看读书做官若走了歪路,会落得何等下场。

恍愧中,警示让人產生了一种朱元璋还没死,他还活著的感觉。

皇宫內的奉天殿朱棣坐在龙椅上,手中翻著锦衣卫呈上来的“清洗名单”,上面密密麻麻记录著已处置官员的姓名、官职与罪状,红色的硃砂笔在“已行刑”三字上画了圈,触目惊心。

“还有多少没处置完?”朱棣抬头,看向站在阶下的徐牧。

“回陛下!”

徐牧躬身道:“方孝孺举荐的一千余名官员中,已核查出七百六十人涉嫌贪腐,目前已处置两百四十人,剩余五百二十人正在押解途中,预计五日內可全部处置完毕。另外,齐泰、黄子澄的族人共计三百余人,已尽数关押在天牢,只待陛下发落。”

朱棣放下名单,指尖轻轻敲击著案面,目光扫过手中的名单。

如今的朝堂上,建文旧臣已所剩无几,取而代之的是燕军旧部与忠於自己的勛贵,如朱能、丘福等人已执掌兵部,徐增寿任锦衣卫指挥使,连李景隆都因半路投诚,被任命为左军都督府事。

如今的李景隆,那可是实打实的靖难功臣。

还不是朱棣杀到了南京他才打开城门的那种。

而是直接带著五十万大军投降的那种。

“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的的族人,不必留了。”

朱棣的声音平静却带著不容置疑的冷硬:“他们享受了族人贪腐带来的富贵,便该为族人的罪行买单,全部押赴刑场,斩立决,家產抄没,用於救济南方饥民。”

“遵旨。”

徐牧应下。

其实,这一次诛杀,比起歷史上的诛十族可是要轻的多得多得多。

都没达到夷三族的程度。

烈度没那么强。

但是,名声上,却是极为不好,这群人,死了,也是遗臭万年的那种。

要不是你们这群菜鸡,大明朝怎么可能变成这个样子。

徐牧又补充道,“陛下,如今朝堂已经基本焕然一新,建文旧臣中未涉案者,大多已上表归降,是否要对他们加以任用,以安文臣之心?”

朱棣沉吟片刻,他也知道这般铁血清洗虽能震镊宵小,却也让天下文臣心存忌惮。

他知道,徐牧已经帮助自己解决了一个大麻烦了,让自己和群臣之间矛盾没有那么大。

朱棣缓缓开口:“未涉案的建文旧臣,若有真才实学,可酌情任用,但需先派锦衣卫核查其家世与品行,確认无问题后,再从低职做起。另外,传朕旨意,重启科举,明年开春举行乡试,选拔寒门学子入朝,填补官员空缺。”

“陛下英明。”

徐牧躬身行礼。

虽然,心里头还有不少想法,但是,现阶段也不好提,自己手里头的资料都还没整理完,到时候慢慢提。

朱棣虽手段狠厉,却也懂得恩威並施,既用剥皮实草震贪腐,又用任用旧臣与重启科举安抚人心,这般刚柔並济,才能真正稳固新朝的统治。

此时,朱高煦从殿外走进来,手中捧著一份奏摺,脸上带著几分兴奋:“父王,哦不,陛下!

各地官员的归降奏摺都送来了,连云南、贵州的土司都上表称臣,说愿遵陛下旨意,再不与朝廷作对!”

朱棣接过奏摺,翻了几页,嘴角终於露出一丝笑意。

他抬头看向殿內的百官,声音带著几分威严:“诸位都看到了,如今朝堂已定,天下归心。朕希望你们记住,朕用剥皮实草惩戒贪腐,不是为了滥杀,而是为了让你们明白一一为官者,当以百姓为重,当以江山为重,若敢贪赃枉法、祸国殃民,齐泰,黄子澄,方孝孺三人便是你们的下场!”

百官齐齐跪倒在地,高声道:“臣等遵旨!定当鞠躬尽,不负陛下所託!”

:::

隨后,朱棣就要开始忙著登基的业务了,朱高炽,徐皇后,徐妙锦也跟著一起来到了南京,紫禁城的暖阁內,炭火烧得正旺,驱散了深秋的寒意。

紫檀木桌上摆著精致的菜餚,既有北方的酱肘子、烤羊腿,也有江南的清蒸鱸鱼、蟹粉豆腐,这是朱棣特意吩附御膳房准备的,兼顾了自己的北方口味与徐牧的饮食习惯。

对於自己这个妹夫,朱棣爱护的要命。

暖阁门被推开,徐皇后身著常服,牵著朱高炽的手走了进来,身后跟著徐妙锦与朱高煦、朱高隧。

朱高炽现在估摸著不到二百斤了,不过,看起来还是胖乎乎的,脸上带著温和的笑意,见到朱棣便躬身行礼:“儿臣参见父皇。”

朱高煦与朱高燧也连忙跟上,齐声问安,眼底满是久別重逢的喜悦。

“都坐吧。”朱棣笑著招手,目光落在徐皇后身上,语气柔和了几分:“一路从北京过来,累坏了吧?”

徐皇后点点头,坐在他身旁,又看向徐牧,温声道:“妹夫这些日子辛苦了!”

徐牧连忙起身行礼:“皇后娘娘客气了,臣只是做了分內之事。”

待眾人坐定,朱棣端起酒杯,目光落在徐牧身上,语气满是感慨:“妹夫,今日这杯酒,朕必须敬你。当初朕决意南下靖难,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北京的家小一一若非是你劝说朱允,朕,只怕也是不能跟子嗣团聚!”

“陛下说笑了,若真是要感谢,还是得感谢朱允!”徐牧笑著开口道。

朱棣一愣,而后忍不住哈哈大笑。

虽然找不到朱允,如芒在背,但是,朱允一直不出现,再加上朱棣这个皇位也算是坐稳了,自然是不在乎徐牧给自己开个玩笑。

徐牧是自家人,对著自己开开玩笑他也只会感觉又去。

“不止如此。”

朱棣摇摇头,眼中满是讚许:“靖难这两年,你替朕出谋划策,要不是你弄出来的火炮,要不是你劝朕释放南兵,朕,也不会这么容易,这两年,你治理有方,调度粮草,实属朕之萧何。”

“公审齐泰,黄子澄,方孝孺时,你更是找齐证据、稳住民心,让朕的登基之路少了许多阻碍。若没有你,朕的靖难之役,绝不会这么顺利。”

徐牧躬身:“陛下谬讚!”

说著,朱棣放下酒杯,看向身旁的三个儿子:“高炽、高煦、高燧,你们都过来。当初若不是徐叔父,你们三个早就成了齐泰的阶下囚,今日也坐不到这里。你们该给徐叔父磕个头,感谢他的救命之恩。”

朱高炽率先起身,走到徐牧面前,郑重地躬身下拜,额头触到地面:“侄儿多谢徐叔父救命之恩,若无叔父,侄儿与弟弟们早已性命难保。”

朱高煦与朱高燧也连忙跟上,两人虽性子跳脱,此刻却也满脸恭敬,跟著磕了三个头:“多谢徐叔父!”

徐牧连忙起身,伸手去扶三人:“三位皇子快起来!折煞臣了!臣不过是奉命行事,怎当得起三位皇子的大礼?

“当得起!”

朱棣的声音传来,带著不容置疑的威严,“妹夫,这头你该受。他们三个若是连救命之恩都记不住,日后如何成大事?今日让他们给你磕头,既是谢恩,也是让他们记住一一做人要懂感恩,做臣子要懂忠勇,这才是我大明皇子该有的模样。”

徐牧闻言,不再推辞,看著三人起身,眼中满是欣慰。

徐妙锦坐在一旁,笑著道:“姐夫说得对,徐牧这些年为大明、为姐夫做的事,姐夫可都看在眼里,姐夫,你说是不是?”

朱棣哈哈一笑道:“不错,正是如此,妹夫,朕打算给你一个国公,镇国公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