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穿得有点猛了(1/2)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高亢的歌声唤醒了曾见仁。
他打了一个哈欠,睁开眼睛,阳光从米色碎窗帘布里透了进来,隨之进来的还有外面的广播声。
“现在是1977年9月7日早上七点整,华国人民广播电台为你广播...”
穿过来一个多月,从楚南省巫溪县,到祖国的心臟北都,曾见仁终於开始適应这个年代了。
前世的自己是八零后,2006年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干过几年码农,然后当过销售,开过公司,淘到第一桶金后又去炒股...
一蹶不振几年,终於在短视频时代咸鱼翻身。
主要是做些中外影视剪辑解说,就是有个男人叫小帅,有个女人叫小美的那种。
行业越来越卷,自己工作室的视频流量急剧下降,又做起中外音乐鑑赏,还是不行。
再换一个新赛道。
解说七八十年代內地和南港影视,顺带著解析那个年代的音乐和文学作品,主打怀旧情怀,目標客户叫开富贵、知足常乐、往事隨风...
拉了一波流量,暂时走出困境,跟员工们喝酒庆祝,一觉醒来到七七年的夏天。
第一眼看到的是自己在这一世的爹,他躺在一扇门板上,刚从洪水里捞出来。
曾遇德,楚南巫溪县人,六九年红星机械厂在巫溪县设第二分厂,他机缘巧合,成为厂里的职工。
曾见仁也跟著入读子弟学校。
七七年七月十一日,曾见仁高中刚毕业几天,附近的清水河突发洪水,向厂区袭来。
人员紧急向高处转移。
一艘转移人员的船只被洪水冲翻,六人落水。负责掌船的曾遇德跳进水里,把六人都托到岸边,自己被洪水捲走。
曾见仁气急攻心,昏死过去,然后自己就穿过来,成了他。
被救的六人中,除了五位在子弟学校当老师的教授,还有一位刚到二分厂的邱学俭。
他是曾见仁十来年没见面的亲姨父,这次毛遂自荐来接教授们回北都,想顺路看看曾家父子...
曾见仁母亲早逝,现在父亲也不在,邱学俭在教授们的帮助下,把曾见仁带回北都。
理由是曾见仁还差一月才满十八岁,属於未成年人,以亲属收养的方式,把他户口迁到北都,跟姨父姨妈一起生活。
自己八零后,一傢伙穿到七七年,穿得有点猛了。
...
曾见仁跳下床,伸了一个大大的懒腰,全身上下各关节全舒展开。
他踢了一脚对面靠墙的床。
“哥,起床了!”
表哥邱振华从薄被子里探出头,双目朦朧,迷糊地问。
“几点了?”
“外面广播响了,七点。”
邱振华起身在床沿上坐了十几秒钟。
清醒后第一件事就是伸手到窗户前的书桌,拉开右下方第一个抽屉,拿出一本破旧的诗集,翻开后大声念。
“撑著油纸伞,
独自彷徨在悠长,
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著愁怨的姑娘。
...”
曾见仁在两床之间的空地上做著伸展运动。
“哥,你念的戴望舒的《雨巷》,出去不要瞎念,新月派代表诗歌,太小资了,容易惹事。”
邱振华闭著眼睛回味了一会,才出声回答。
“怕什么,现在黑暗已经过去,光明即將到来。
见仁,你还蛮懂诗歌的,一听就听出来了。
这首诗,好多年没流行了。
看到没,这是我了大力气才找到的诗歌经典。
一九五六年出版的《戴望舒诗选》。
咦,你是在哪里听过这首诗?”
我前世做短视频时读过,还做过分析解读...
说不出口。
正在想其它理由,邱振华主动替曾见仁解释。
“听我爸说,你在二分厂子弟学校的语文老师,是北师大中文系的齐有桑教授。
没错了,肯定是听齐教授给你们悄悄念过。”
你都这样说,那我还有什么说的。
“咚咚!”
有人在外面敲门。
“老二,老三,都起来了吗?”
姨妈郭存兰的声音。
“起来了。”
“快出来,早餐都备好了。”
开了门,郭存兰打量了两人,继续催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