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首航告捷3倍暴利(1/2)

凌晨三点,黄海的海面像一块被冻住的铁板,寒风卷著盐粒抽在脸上,生疼。

高启强站在“青山一號”货轮的驾驶舱外,手里捏著一张刚列印出来的报关单,纸边已经被他搓得起了毛。

他没穿外套,衬衫领口松著,袖口沾了点机油——那是他亲自去码头盯著封舱时蹭上的。

手机屏幕朝下扣在操作台上,锁屏前最后一眼,是建工集团人事科发来的通知:“即日起停职,配合资產流向审查。”

他没回。

“封舱完成,可以启航。”码头调度员跑过来匯报,声音被风吹得断断续续。

高启强点点头,抬手看了眼表。差七分钟五点。天边还黑著,但北斗星已经偏了角度。

他掏出打火机,不是要点菸,而是借著那点火光,最后扫了一遍舱单:罐头三千二百吨,麵包一千八百吨,白酒四百吨,还有五十吨羽绒服样品——全是青山镇十天內赶工出来的头批货。

“走。”他只说了一个字。

货轮缓缓离港,螺旋桨搅开黑水,像一把钝刀切进冻肉。雷达屏幕上,航线笔直向北。

可就在外侧三海里处,一个未標记的红点正缓缓移动,速度比渔船快,比巡逻艇慢,像是在跟著节奏游走。

高启强没说话,只是把那张报关单折成小方块,塞进了裤兜。他知道,有人不想让他这船货顺利出海。

但箭已在弦上。

---

北极圈,楚科奇补给站。

风雪已经颳了两天,气温零下五十二度,连金属都会脆裂。站里的柴油发电机哼哼了半宿,终於在凌晨停了火。几个穿厚服的工程师围在炉子边,啃著冻得像石头的压缩饼乾。

“中国那船,真能来?”有人搓著手问。

“地图上早该到了。”另一个人盯著墙上的手绘航线,“可冰层比往年厚,破冰船都难进。”

话音刚落,门外传来一阵骚动。

一个裹著兽皮的因纽特老人撞开门,脸上全是冰碴,嘴里吼著谁也听不懂的话。翻译员衝进来,激动得声音发抖:“船!有船在十公里外拋锚了!他们用雪橇队在冰面铺网,正在往这边运货!”

整个补给站炸了锅。

甫光早就等在临时搭建的仓库门口,手里拎著一盏防风灯。

他没穿羽绒服,就披了件老式军大衣,领子上还別著六十年代的红五星。

看著第一辆改装皮卡从雪幕里衝出来,他咧嘴笑了:“老大的儿子没吹牛,这帮小子,真敢发。”

三十六小时后,冰面通道终於打通。货一卸下,甫光让人在仓库门口掛了块木牌,用俄语和英文写著:“中国青山,罐头一罐换三斤冻鱼,麵包两袋换一张貂皮,白酒——不换,送站长一箱,交个朋友。”

十分钟不到,货架空了。

有个驻站医生抱著一罐红烧肉罐头,愣是没捨得换,塞进包里准备带回国当礼物。还有人把麵包包装成新年礼盒,写上家人名字,说这是“来自赤道的温暖”。

最后一箱白酒送进站长办公室时,对方正用卫星电话和上级匯报。他掛了电话,盯著那瓶酒看了好久,忽然问:“这批货……是谁组织的?”

甫光叼著烟,笑而不语。

直到对方打完第二通电话,压低声音说:“上面问了,说这批物资质量超標,渠道不明……但他们没拦。”

甫光这才吐出一口烟圈:“渠道?我走的是人情道。”

---

汉东省青山镇,镇政府办公楼。

丁义珍坐在办公桌前,眼睛盯著电脑右下角的时间,六点零七分。窗外天光微亮,楼道里还没人声。

他昨晚根本没回家,就靠在椅子上眯了两个钟头,梦里全是浮冰撞船的声音。

邮箱图標闪了一下。

他猛地坐直,点开。

发件人:林耀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