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风波暂息谋新局(2/2)

“但光靠农业撑不起全县。”丁义珍翻开另一页,“工业必须跟上。现在交通打通了,政策也鬆了,得想办法拉企业进来。”

孙连城问:“拉什么企业?”

“轻工、包装、物流。”丁义珍语气沉下来,“咱们不求大,但求稳。先搞几个试点,厂房可以代建,税收可以优惠,但有一条——必须本地招工,必须合规经营。谁想来捞一票就走,门都没有。”

程度咧嘴一笑:“这条件,估计能把不少投机的嚇跑。”

“嚇跑正好。”丁义珍冷笑,“咱们要的是扎根的,不是过路的。”

孙连城低头写了一阵,忽然抬头:“可人才呢?咱们县里懂管理的、懂外贸的,掰手指头都能数完。”

“慢慢来。”丁义珍语气没松,“先从外面请顾问,再自己培养。农业局、招商局、海关联络办,全都轮训。三个月一轮,不合格的调岗。”

屋里安静下来,三人都没说话。窗外传来县委大院早会的广播声,隱约能听见谁在念文件。

丁义珍喝了口凉茶,继续说:“还有件事。这次成功,靠的是快、准、狠。但咱们不能总靠个人冲在前面。程度你盯治安,孙连城你抓协调,可底下干部呢?有多少是等著吩咐才动的?”

程度点头:“基层惰性不小。有些村支书到现在还觉得,这项目是『上面的任务』,不是自己的事。”

“那就得改观念。”丁义珍把草案合上,“从下周开始,所有乡镇干部轮训,主题就叫『从执行者到责任人』。谁觉得自己只是传话筒,趁早让位。”

孙连城苦笑:“这下有人要睡不著了。”

“睡不著好。”丁义珍站起身,走到白板前,拿起笔写下三个字:稳、谋、进。

“稳,是守住底线,不让內部出乱子;谋,是想清楚往哪走;进,是脚踏实地干。现在风波是暂时平了,但风眼过去,往往才是最危险的时候。”

程度收起茶杯:“那咱们接下来,是不是该把架子搭得更牢些?”

“已经开始了。”丁义珍把笔一扔,“阳光平台三天內上线,三年规划下周班子会上过一轮。另外——”他顿了顿,“让纪委准备,搞一次突击抽查,重点查村级服务费和收购台帐。谁敢碰红线,直接通报。”

孙连城记完最后一笔,抬头:“那招商的事呢?总得动起来吧?”

“不动。”丁义珍摇头,“先练內功。等咱们的机制立住了,企业自然会来。现在急著拉人,反倒容易被人牵著鼻子走。”

他走到门口,拉开门,走廊的光涌进来。

“记住,发展不能靠风口,要靠布局。咱们这盘棋,才刚摆上第一颗子。”

程度和孙连城起身,跟著往外走。刚到楼梯口,丁义珍手机响了。他看了一眼,是周长利。

接通前,他回头说了句:“別以为船走了就万事大吉。真正的考验,现在才开始。”

电话接通,周长利的声音传来:“义珍,京海港海关那边刚通知,『海丰3號』的报关单被人动了手脚,出口品类从『农副產品』改成了『普通货物』,免税资格可能被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