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產业生態初构建(2/2)

“用园区结算平台,第三方担保,货验完自动打款。”

丁义珍点点头:“还有吗?”

“有。”周长利指著另一条,“做智能硬体的那家,把生產线閒置时段开放给两家小同行,收加工费。消息是我从税务流水里扒出来的,他们没主动报备,估计怕说是蹭政策。”

“那就別宣传。”丁义珍说,“让他们自己觉得划算就行。生態不是喊出来的,是算出来的。”

下午,他去了趟园区控制室。

房间不大,几块屏幕掛在墙上,显示各栋楼宇用电、网络负载、人员进出数据。技术人员正在调试新接入的企业协作监测模块,界面上已標出十几个闪动节点,代表正在进行跨企业数据交互或设备共用。

“这个红点是什么?”丁义珍指著左下角一个持续跳动的標识。

“哦,那个。”技术员凑过来,“是昨天新增的,一家做雷射雷达的和一家自动驾驶公司打通了测试数据通道。他们约好了今晚十二点联调,系统自动预约了供电峰值和道路模擬模块。”

丁义珍盯著看了会儿:“他们自己弄的?”

“全自助。”技术员笑了笑,“註册帐號,勾选资源,系统排期,扫码开门。连合同都是电子签,五分钟搞定。”

他没再说话,转身走到窗边。外面几栋研发楼亮著灯,楼下停车场停了不少车,有些车牌还是外地的。一辆货拉拉正从北门驶入,车身贴著“精密仪器运输”字样。

---

第二天清晨,丁义珍带著周长利和林耀东走访企业。

第一家是那家光学传感器公司。厂房不大,但设备整齐,两名工程师正在调试一台封装机。负责人迎出来,说起话来语速快:“我们原来找南方厂代工,来回折腾,坏片率还高。现在本地做,昨天送样,今天反馈,明天就能改工艺。”

“成本呢?”

“单片贵百分之八,但综合效率算下来反而省了。”他指了指机器,“关键是不用卡著物流等货了。”

第二家是晶片厂。厂长是个五十来岁的汉子,说话直:“以前我们只接大单,小客户嫌起订量太高。现在园区帮著撮合,小批量也能跑,设备利用率提了二十个百分点。上周还接了个高校课题,联合申报了个专项。”

第三家是做工业软体的。办公室在二楼,十几个人挤在一个开放区,墙上贴著倒计时錶和代码提交记录。老板是个八零后,见到人有点拘谨:“我们跟做传感器的达成协议了,他们的数据格式我们適配,我们的分析模块他们嵌入。以后產品能打包卖。”

“算是绑定销售?”周长利问。

“不算绑定,是互相赋能。”那人摇头,“他们硬体强,我们软体灵。单独卖都难打市场,合在一起就成了完整方案。”

走出楼时,阳光正好。丁义珍回头看了一眼楼顶招牌,上面写著“智联科技”,字跡还没完全装好,右边少了个螺丝,风吹得轻微晃动。

“你说,现在算不算成气候了?”周长利问。

丁义珍没答。他抬手看了看表,九点十七分。园区广播准时响起,播报今日天气、班车时刻和会议室预订情况。远处研发中心楼下,一群穿著白大褂的人正往里走,手里拎著早餐袋,边走边討论什么,其中一个突然笑了,声音传得很远。

他转身朝地下车库方向走。

车刚启动,手机震了一下。是林耀东发来的消息:“创投团队评估报告出来了,首批协作项目三年內估值平均可提升一点八倍。”

丁义珍看完,把手机扔到副驾。车子缓缓驶出园区南门,后视镜里,那栋掛著“创业服务专班”牌子的小楼渐渐变小。

街口红灯亮起。

司机踩住剎车,车內一时安静。丁义珍望著前方,路灯一根根排开,影子被拉得很长。

一辆自行车从右侧斜插过来,骑车人低头猛蹬,车筐里甩出一张纸,飘在空中翻了两圈,落进路边排水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