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太子有何事奏来?(1/2)

第162章 太子有何事奏来?

李承乾激动得站起身来,在殿內快速踱步,右脚踝的疼痛似乎完全被拋诸脑后。

他脑海中思绪翻滚,將李逸尘所言的逻辑链条反覆梳理。

这是一个宏大的、环环相扣的战略!

其眼光之长远,格局之宏大,远超他所接触过的任何经史子集或权谋策略!

然而,兴奋之余,一股沉重的压力也隨之而来。

他停下脚步,看向李逸尘,眼中充满了凝重。

“先生,此策虽妙,然则……依先生所言,要推动这生產力真正实现大的发展,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恐怕需要……数十载,甚至几代人的努力吧?”

他想到了改变农具、兴修水利、提升工艺,哪一样不是耗时费力?

更何况还要改变人们轻视工匠的观念。

“殿下所虑极是。”李逸尘坦然承认。

“生產力的发展,有其自身规律,往往是一个积累和渐进的过程,確实需要漫长的时间,需要持之以恆的投入,更需要……政治上的绝对支持和稳定。”

“这非一代明君所能毕其功於一役,需要您立下志向,並將其作为国策,代代相传。”

“这,便是臣所说的『漫长』。”

他走到李承乾面前,目光恳切而坚定。

“故而,殿下现在开始布局,正当其时。先在工部站稳脚跟,大力鼓励各项技艺革新,尤其专注於农事与水利等关乎民生的领域。厚赏工匠,提高其社会地位,让天下人看到,跟著太子殿下,凭著实干与巧思,同样可以光耀门楣,封妻荫子。”

“同时,利用东宫之力,搜集、整理、推广那些行之有效的改良技术。”

“哪怕一年只能让粮食亩產增加一斗,十年下来,积累的財富便足以养活数十万人口!”

“这便是生產力发展的力量!”

李承乾重重地吐出一口浊气,仿佛將胸中所有的迷茫和焦虑都吐了出来。

他回到案前坐下,眼神已经变得清明而锐利。

“学生明白了……彻底明白了。”

他低声说道,仿佛是在对自己宣誓。

“以往学生只知在经史中寻章摘句,在朝堂上与人爭权夺利,却不知这天下兴衰的根本,竟繫於此生產力三字!更不知学生的理想,竟要著落在此处!”

他抬起头,看向李逸尘,眼中充满了决绝和一种找到了人生方向的释然。

“先生今日教诲,如同再造。学生知道前路漫长,荆棘遍布。”

“但既已看清方向,学生便不会退缩。这推动生產力发展之路,学生走定了!从工部开始,从奖励工匠、改良农具开始!”

“孤要让我大唐的工匠,成为天下最受人尊敬的工匠!要让我大唐的土地,產出天下最丰足的粮食!”

李逸尘很欣慰,他知道这一套理论对於一个即將成为帝王的人是非常重要的。

不像是寻常人,知道了也就是知道了。

顶多在看实物的时候角度有所不同。

但是对於帝国掌舵之人来说,它却是控制航向的舵盘。

次日清晨,天色未明,太极宫承天门外已有早到的官员在等候。

李承乾身著太子朝服,站在百官之前,他的身影在熹微晨光中显得格外挺拔。

右脚踝处传来的隱痛被他刻意忽略,他的目光越过厚重的宫门,望向那层层迭迭的殿宇楼阁,眼神坚定。

宫门开启,钟鼓齐鸣。

百官依序而入。

殿內,李世民端坐於龙椅之上,冕旒下的目光扫过群臣,不怒自威。

日常的政务一一奏报、议论、裁决,流程一如往日。

李承乾静立於御阶之下,並未急於出列。

他在等待一个合適的时机,一个能让他的请求显得不那么突兀,却又足以引起所有人重视的时机。

终於,当工部尚书段纶出列,稟报今年將作监关於京畿地区官道修缮的预算及章程时,李承乾知道,机会来了。

段纶奏毕,退回班列。

殿內短暂安静了一瞬。

就在宦官即將宣布下一项议题时,李承乾动了。

他手持玉笏,稳步走出班列,面向御座,深深一揖。

“父皇,儿臣有本奏。”

李世民的目光落在太子身上,带著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

“太子有何事奏来?”

“儿臣所奏,正与工部之事相关。”

李承乾声音清朗,迴荡在殿中,引得眾臣纷纷侧目。

“段尚书方才所奏官道修缮,利国利民。然儿臣近日深思,我大唐立国已近二十载,四海渐安,然欲求国力长治久安,万世不移之基业,仅凭现有之工巧技艺,恐难以为继。”

“农具之利钝,关乎黎民温饱。器械之精粗,关乎军国强弱。水利之兴废,更关乎天下丰歉。工部所辖,实为国之命脉所系,其责重大,关乎国本。”

他顿了顿,感受到来自四面八方探究的视线,其中不乏重臣如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深沉的目光。

他提高了声量。

“儿臣忝为储君,常思为父皇分忧,为社稷尽力。因此,儿臣恳请父皇,”

他再次躬身,语气底气十足。

“允儿臣全面辖制工部!儿臣愿亲自主持工部事务,务使我大唐之工艺,远超歷代,让我大唐之仓廩,更加充盈!”

此言一出,满殿皆惊。

一阵低低的譁然在百官中扩散开来。

太子请求具体管辖某个部门並非没有先例。

但“全面辖制”工部,这意味著工部及其下辖的將作监、少府监、军器监等所有机构,其人事、財政、各项工程的审批与执行,都將归由太子直接管理。

工部尚书、侍郎等官员需向太子负责。

这几乎是將整个帝国的工程建设和技术製造体系,从皇帝的直接掌控中剥离出来,交给了太子。

李世民眉头微不可察地蹙了一下。

他身体微微前倾,他没有立刻回应,目光深沉地看著阶下的儿子。

“太子,”李世民缓缓开口,声音平稳,却带著不容置疑的威压。

“你有此心,朕心甚慰。工部事务繁杂,涉及国计民生,確需锐意进取之人掌管。”

“然,全面辖制……非同小可。工部所司,上至宫室营缮、礼器製造,下至百工管理、山川修缮,乃至军械打造、屯田水利,千头万绪,牵一髮而动全身。”

“你身为储君,学业、监国、礼仪诸事已是不轻,再总揽工部,恐精力不济。”

李承乾听出了父亲的犹豫和拒绝之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