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柳暗花明(2/2)

消息传来,曙光学校一片欢腾。老师们激动不已,多年的坚守终於看到了更广阔的曙光。学生们或许不完全明白这意味著什么,但能感受到老师们洋溢的喜悦,也跟著高兴。

赵楼生却在短暂的兴奋后,迅速冷静下来。这只是拿到了“准考证”,真正的“大考”——建设、招生、教学、验收——还在后面。而且,两年的筹备期,时间並不宽裕。

他立刻召开全体教师大会,在庆祝的同时,更强调了未来的责任与挑战。

“同志们,我们只是拿到了入场券,真正的比赛才刚刚开始!”赵楼生的声音迴荡在礼堂,“接下来两年,我们要用百分之两百的努力,把规划变成现实,把承诺兑现成果!我们要用事实告诉所有人,曙光高中,不仅办得起来,更能办得好!”

会后,他马不停蹄,开始部署下一步工作。

“胜哥,『曙光投资』的註册要加快。同时,开始留意浦东尤其是新兴区域的小幅地块信息,或者是否有閒置的旧厂房、旧校舍可以改造。我们要开始实地考察,做可行性分析。”

“刘老师,钱老师,高中部的课程体系研发要立刻启动,特別是与我们『衔接教育』特色配套的校本课程。师资培训也要系统化开展起来。”

“林老师,你和家长沟通多,可以开始做一些初步的调研,了解初三学生和家长对於就读本校高中的意愿和顾虑,为我们未来的招生策略做准备。”

任务一项项布置下去,团队高效运转起来。

张天胜的动作很快,不久就筛选出几处位於浦东边缘、目前地价相对较低、但符合城市扩张方向的地块信息。赵楼生亲自去跑了几趟,戴著安全帽,踩著泥泞的土地,实地查看规划、交通、周边环境。

他也拜访了一些房產中介和规划部门的朋友,侧面了解政策动向和开发潜力。他的思路越来越清晰:要找一个总价不高、有一定规模、且未来有交通或规划利好的地块,先做试点。

同时,他让张天胜开始接触一些小型信託公司和有实力的私人投资者,谨慎地试探他们对“教育+地產”联动模式的兴趣,重点突出其稳定的长期回报和社会效益,为未来的融资做准备。

这个过程並非一帆风顺。地块考察劳心劳力,有的位置太偏,有的產权复杂,有的要价远超预算。接触投资方时,也常吃闭门羹,很多人对民办教育和地產结合的模式心存疑虑,或者对曙光这样的新兴实体缺乏信任。

但赵楼生並不气馁。他知道,任何新事物的开拓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他凭藉著重生者的前瞻视野和扎实的调研数据,耐心地向潜在合作者描绘蓝图,分析风险与收益。

转机发生在一个周末。一位通过张天胜前银行同事介绍的李先生,对项目產生了浓厚兴趣。他五十岁上下,气质儒雅,早年做过实业,后来从事投资,对教育事业颇有情怀。在仔细聆听了赵楼生的全套构想,並实地考察了曙光学校之后,他表现出了极大的诚意。

“赵校长,你这个想法很好。不是单纯炒地皮,而是真正想用商业手段解决教育问题,有情怀,也有脑子。”李先生讚赏道,“这样,你们先把看中的地块锁定下来,做一份详细的开发可行性报告。资金方面,我可以牵头组建一个小的投资联合体,先期投入一部分启动资金,占小股,具体方式我们再详谈。”

这无疑是至关重要的突破!虽然距离最终落地还很远,但意味著他的构想获得了市场的初步认可。

傍晚,赵楼生站在曙光学校略显简陋的操场上,望著远处浦东方向渐渐亮起的璀璨灯火。那里是充满机遇的热土,也即將是他新的战场。

高中部筹备资格获批,“曙光投资”註册在即,潜在投资者出现……一切似乎都在向好发展。

但他深知,王老板、周副校长那些人绝不会轻易放手。眼前的平静,或许只是下一轮更大风浪前的间歇。

他握了握口袋里的那份地块资料,目光坚定而深邃。

棋局已开,落子无悔。他不仅要守住父亲留下的这片曙光,更要让这光芒,照亮更远的地方。新的征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