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声名渐起(1/2)
初夏的微风拂过曙光校园,带来了梔子的馥郁香气,也带来了更为广泛的认可与机遇。都市报的那篇深度报导,如同投入湖面的巨石,激起的波澜持续扩散,將曙光学校推到了一个更广阔的舞台上。
最先到来的是政策层面的实质性支持。区教育局经过综合评估,正式將曙光学校列入“民办教育特色发展试点单位”,並给予了一笔虽然不算丰厚但却意义重大的专项补贴资金,明確用於支持其“全面教育”模式的探索和课程研发。
孙科长亲自將批文送到赵楼生手上,拍著他的肩膀说:“小赵,这是局里对你们工作的肯定,更是期望。钱不多,但要用在刀刃上,真正做出可复製、可推广的经验来。”
这笔钱犹如及时雨。赵楼生立刻召集核心团队商议,决定將其主要用於两项工作:一是进一步丰富“心灵港湾”的设备与资源,聘请一位专业的心理諮询师作为校外辅导员,定期来校指导;二是设立“曙光创新基金”,鼓励老师们基於教学实践,申报小的教研改革或学生活动项目,经评审通过后即可获得资金支持。
此举极大地激发了教师们的创造力和主人翁意识。
媒体的关注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人才吸引力。
一些看到报导、认同曙光理念的年轻教师和大学毕业生,主动投来了简歷。
其中一位名叫陈默的应届男生,来自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在简歷中写道:“被贵校『有教无类、全面育人』的理念深深吸引,愿从基层做起,为农民工子弟教育尽一份力。”他的笔试和试讲表现优异,尤其是对教育公平的深刻理解打动了钱老师和刘老师。
他的加入,为教师团队注入了新鲜血液和学术气息。
更大的惊喜来自郑怀古教授。在一个周五的下午,他再次不请自来,但这次不再是独自一人,而是带著他的两名研究生。
“赵校长,我带学生来做个实地调研,不打扰吧?”郑教授依旧是那副严肃的表情,但语气比以往缓和不少,“他们论文方向是基础教育创新,我觉得你们这里有点东西值得他们看看。”
赵楼生喜出望外,亲自陪同。郑教授看得很细,不仅听了课,看了活动,还隨机与几位学生、老师进行了简短访谈。他的研究生们更是认真记录,不时提问。
调研结束,在办公室简单交流时,郑教授难得地给出了具体建议:“你们那个『口述歷史』项目,可以再深化一下,和语文的记敘文写作、歷史的史料分析更紧密结合,做成一个跨学科的项目式学习范例。”
“心理健康教育光有活动不够,要尝试建立更科学的学生心理档案和跟踪机制。”
临別时,他看似隨意地对赵楼生说:“下半年,市里有个基础教育论坛,我会做个发言。到时候,可能会提到你们学校的一些做法。你们自己也好好总结一下,说不定有机会可以去交流交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